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細菌引起腹瀉的機理是什麽?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雖然能引起腹瀉的細菌種類繁多,每類細菌中又有不同的類型,但細菌引起腹瀉的發病機制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之處,如霍亂弧菌引起的霍亂(cholera)、致病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和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腸炎等。在正常人胃腸道中,粘膜上皮細胞能吸收或分泌電解質和水分,並根據人體的需要進行自動調節,其中環磷酸腺苷(cAMP)在筋粘膜對電解質分泌與吸收中起著重要作用。腺苷酸環化酶的參與環磷酸腺苷的產生,環磷酸腺苷可以刺激腸粘膜分泌水和電解質。當人攝入被霍亂弧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或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後,細菌侵入人體並在腸腔內迅速大量繁殖,其分泌產生相應的腸毒素(enterotoxin),這些腸毒素皆能迅速和空腸粘膜上皮細胞結合,刺激細胞膜上的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增加,使細胞內的cAMP增加,從而加速了粘膜分泌大量的電解質和水分到腸腔,並超出了腸道的吸收能力,則出現了腹瀉。雖然致病性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所分泌的腸毒素,也能引起類似霍亂弧菌腸毒素樣腹瀉,但其強度要比後者作用弱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