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感冒防治 > 感冒防治中醫篇

如何診斷涼燥感冒?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深秋時節,感受當令之氣,燥與寒邪合而為患,即是涼燥,又謂之“次寒”。涼燥外束肌表,衛陽被遏,經氣不舒,則可見發熱惡寒;若膜理閉塞則無汗;燥邪上犯清竅,則發頭痛;燥氣內應於肺,肺氣失宣,肅降失司,則生咳嗽;“燥勝則乾”,津氣內傷,則有鼻燥咽乾、唇燥、皮膚乾燥之症。燥而寒,則口乾不渴;邪在衛表故苔白脈浮。由上可知,涼燥證的臨床表現為:

主症:a.發熱輕惡寒較重;b.頭痛無汗;c.鼻咽乾燥;d.咳嗽痰少。
次症:唇燥不渴,皮膚乾燥。
舌脈:舌質淡紅,舌苔薄白少津;脈浮。

  凡秋深初涼之時,感受外邪,俱見主症a.、b.、c.、d.,或a.、c.、d.,或a.、b.、c.,或主症a.、c.及次症,並均具典型舌脈者,即可診斷為涼燥證。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