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感冒防治 > 感冒防治中醫篇

涼燥感冒怎樣與類似證候鑒別?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涼燥感冒應與風寒表實感冒、溫燥感冒相鑒別。

  (1)風寒表實證與涼燥證 涼燥為次寒,與風寒表實證的病因——風寒,同屬寒性,“由秋涼而後冬寒”,兩證應屬陰證、寒證、表證。不但發病季節較接近,而且臨床表現亦有類同。如發熱輕,惡寒重,頭痛無汗,苔白脈浮等。加之深秋季節,氣候漸寒,故這個時候的感冒,是風寒表實證,還是涼燥證,不易分清。但從病因性質及侵犯部位上看,尚可鑒別清楚。風寒表實證,主要是風寒之邪鬱閉皮毛和肺竅;而涼燥證,夾有肅殺之氣,具“燥勝則乾”的特性,故口、咽、唇、鼻、舌、皮膚均乾燥少津,這是風寒表實證所沒有的。以鼻為例,風寒表實證見鼻流清涕,而涼燥證則鼻乾無涕。依此鑒別,自然明瞭。

  (2)溫燥證與涼燥證 同為秋燥病範疇。發病季節在立秋至立冬之間。常表現為“燥勝則於”的特點,其病變部位主要在肌表與肺系,如肌表的發熱惡寒和肺系的咳嗽痰少與鼻咽乾燥等。但溫燥與涼燥性質有別,發病時令亦不同。一般而言,初秋為溫燥,深秋為涼燥。若深秋氣溫不降,“至而不去”,亦為溫燥;而初秋已至,天氣突然變寒,“至而太過”,亦可為涼燥。可見“溫”與“涼”,不但指季節,而且與氣溫變化有密切關係。兩證的主要區別在於溫燥證的口渴有汗,而涼燥證則無。其口、鼻、咽、皮膚等乾燥的程度,以溫燥證為較甚。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