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何謂吸收不良性腹瀉?其發生機制如何?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吸收不良性腹瀉(dyspeptic diarrhea)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腸道粘膜對營養物質如水、電解質、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吸收減少,從糞便中大量排出而出現的徵候群。

其發病機制可分為5種:

(1)粘膜透過性(permeability)異常正常小腸粘膜上皮細胞連續折疊形成毛刺樣外觀叫絨毛(villi)。而組成絨毛的上皮細胞表面又有更細小的微絨毛(microvilli),這樣就擴大了小腸的吸收面積。由於小腸粘膜上皮細胞特殊變化,某些腸道感染性疾病可引起粘膜絨毛或微絨毛的變形、萎縮等,導致小腸有效吸收面積的減少,粘膜透過水、電解質減少。常見的有熱帶口炎性膳瀉和非熱帶口炎性腹瀉。粘膜透過性異常引起的腹瀉臨床特點是:禁食可減輕腹瀉;腸內食糜滲透壓增高;糞便中電解質含量高於血漿。

(2)腸吸收面積減少遠段小腸切除過長、胃空腸瘻、以及不適當胃空腸吻合術後,導致有效吸收面積減少,影響膽鹽吸收,過多的膽鹽進入結腸能刺激結腸粘膜cAMP含量,從而導致脂肪吸收不良和水樣瀉。

(3)腸道粘膜慢性淤血(chronic stasis of blood)肝硬化門脈高壓和肺心病慢性右心功能不全時,胃腸粘膜廣泛充血、水腫,粘膜對水分和多種營養物質的吸收減少。

(4)腸道細菌過廢生長(overgrowth of bacteria)長期應用抗生素、惡性腫瘤放療和化療後、肝硬化、系統性硬皮病等可引起腸道內某些優勢菌群生長抑制,而另一些致病菌和厭氧細菌過度繁殖,腸道菌群比例失調,細菌代謝產物如腸毒素分泌增多,刺激腸道運動過速,影響消化酶的作用,以及細菌分解產物結合膽鹽,引起膽鹽相對不足,妨礙脂類物質的消化吸收,引起腹瀉或脂肪瀉。

(5)吸收抑制(malabsorPtion)正常人回腸和結腸可主動吸收氯化物,腸粘膜通過吸收氯離子人血漿,血漿中的碳酸氫根離子被分泌人腸腔,同時腸腔中的鈉離子血漿中的氫離子相互交換,完成腸道的電解質吸收和體內的酸堿平衡。

  先天性氯瀉(congenital chloridorrhea)病人腸粘膜對氯離子主動吸收功能不全,而鈉離子的吸收過程正常,因此引起腸道內氯離子和氫離子增多,但缺乏碳酸氫根離子與之中和,使腸道呈酸性,回腸和結腸內液體積聚引起腹瀉。某些長期腹瀉而導致缺鉀的病人也可發生繼發性氯瀉。

  氯性腹瀉(chloridorrhea)的特點是:糞便中氯化物濃度遠遠高於正常,超過了鉀、鈉離子濃度之和;嚴重的水瀉引起氯化物、鉀、鈉離子的大量丟失,造成代謝性堿中毒和低氯、低鈉和低鉀血症。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