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腸道菌群與腹瀉有何關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正常菌群(normalflora)在人體分佈很廣,以腸道、口腔、陰道和皮膚貯菌量最多,稱為四大菌庫。其中腸道菌量最多。
(1)腸茵群的生態分佈正常菌群在人和動物體表構成一個生物層,並分為不同的層次。在腸粘膜深層主要分佈有雙歧桿菌和厭氧乳桿菌。中層是類桿菌、消化鏈球菌、韋榮球菌和優桿菌等,而表層為需氧的大腸桿菌和腸球菌。
(2)腸菌群與人體營養腸菌群參與了人體營養物質的消化與吸收過程。如在人體腸道分佈數量最多的雙歧桿菌能分泌多種酶,將不溶性的蛋白、脂肪和糖等變為可溶性,以便腸道吸收。實驗證明,雙歧桿菌還參與鐵離子、維生素D的吸收。雙歧桿菌還能產生人體需要的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Bl、B2、B6、B12、煙酸和葉酸等。大腸桿菌還能產生維生素K,乳鏈球菌還能產生維生素C。此外,細菌還參與藥物的代謝過程。
(3)腸菌群其他作用腸菌群具有生物拮抗作用,阻止了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正常茵群可作為抗原刺激,促進機體免疫機能的成熟;相反,腸菌群作為條件致病菌具有潛在的致病作用,也具有促癌和抑癌作用。因為腸菌群分解和代謝產物某些具有促癌作用,而另一些則具有抑癌作用。
(4)菌群失調症(dysbacteriosis)它是細茵、宿主和環境三方面生態失調所致的疾病。臨床上伴有菌群失調症的疾病很多,總的來說,一切體內病理生理過程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正常菌群的變化,並互為因果。菌群失調症主要包括:質的失調,量的失調和定位轉移。
質的失調是指需氧菌和厭氧菌比例失調,耐藥菌和敏感菌比例失調,原籍茵和外籍菌比例失調;量的失調分為三度,I度失調—可逆性的輕度失調,原因去除後即可恢復。II度失調-比例重的失調,原因去除後仍不能恢復的失調III度失調—又稱菌交替症,是很嚴重的失調;定位轉移是指菌群寄生部位失調。如大腸桿菌由大腸轉移至呼吸道或膽道。
(5)茵群失調與腹瀉的關係腸道菌群失調可引起許多疾病:嬰幼兒腹瀉如消化不良症、嬰幼兒秋冬季腹瀉和慢性遷延性腹瀉;成人腹瀉:急性腸炎、急性菌痢、慢性腹瀉、慢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