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便秘防治
如何辨證論治實證便秘?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實秘,即實證,熱證便秘。多見於外感熱病,燥熱內結,肝火旺盛,大腸津枯液燥;或氣機鬱結,寒實內結等,大腸氣機不利,傳導失職形成的便秘。一般為急性便秘或一時性便秘。陽明腑實便秘不通,則常見於急性腸梗阻,病情多急重。
〈1〉燥熱內結,腸胃積熱,大便秘結
臨床表現:大便秘結,腹部脹滿,身熱煩躁,口乾口臭,小便黃赤。舌質紅,舌苔黃燥少津,脈滑數。
治則:清熱潤腸通便。
方藥:麻子仁丸(湯)加減:麻子仁,大黃,枳實,厚樸,杏仁,白芍。若熱邪傷陰者,加生地,玄參,麥冬。用藥量因人而異,隨證加減。每天1劑,水煎2次兌勻,早晚分服。
〈2〉熱盛傷陰,津虧液枯,大便秘結
臨床表現:大使燥結,腹滿不舒,口乾唇裂。小便黃赤且少。舌質絳紅,少苔,甚或無苔,舌乾少津,脈細數。
治則:滋陰清熱通便。
方藥:用增液承氣湯加減:生地,玄參,麥冬,大黃。用藥量因人而異,但成人一般生地,玄參,麥冬用量要大些(可用30克)。每天1劑,水煎(大黃後下)2次兌勻,早晚分服,或頻頻而服。大便通後,只服增液湯(生地,玄參,麥冬)。
〈3〉陽明腑實,腑氣不通,大便秘結
臨床表現:大便幹結不通,腹滿脹痛,身熱心煩,口乾口臭,舌紅,苔黃燥,脈沈實有力;或重者出現潮熱煩躁,譫語;再嚴重者甚至出現神昏譫語,大便閉結,矢氣不通(不能排氣),舌苔焦黑等。
治則:通裏攻下瀉熱。
方藥:根據病情輕重,分別選用調胃承氣湯(生大黃,芒硝,甘草)加減,小承氣湯(厚樸,枳實,生大黃)加減以及最重者用大承氣湯(生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加減。均為水煎(大黃後下,芒硝溶化)服,大便通下即停服,以防過度瀉下傷下氣。
〈4〉肝火旺盛,火熱傷陰,大便秘結
臨床表現:大便乾燥,數日不解,頭痛頭眩,耳鳴耳聾,煩躁易怒,兩脅作痛,睡眠不安,目赤口苦。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多見於暴怒傷肝者。
治則:清肝通便。
方藥: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生地,山梔子,黃芩,柴胡,澤瀉,當地,麥冬等。用藥量因人而異。每天1劑,水煎2次兌勻,早晚分服。大便通後即停服。
〈5〉痰熱阻肺,腑氣不通,大便秘結
臨床表現:大便燥結,痰涎壅滯胸中,呼吸喘促,咳嗽,胸悶,痰黃。舌質暗紅,舌苔黃膩,脈滑數。多見於肺氣腫,肺心病合併感染者。
治則:清肺化痰,通便瀉下。
方藥:用宣白承氣湯加:生大黃,生石膏,全瓜蔞,杏仁,銀花,黃芩,天竺黃,竹瀝水等。用藥量因人而異。每天1劑,水煎(大黃後下,竹瀝水另服)2次兌勻,早晚分服,肺與大腸相表裏,痰熱阻肺,肺氣不降,則腑氣不通;肺熱移於大腸,則傷津腸燥,遂成便秘。本方清肺瀉下,腑氣一通則喘咳自愈。
〈6〉氣滯鬱結,傳導失職,大便秘結
臨床表現:大便秘結,脅脹胸悶,噯氣頻作,腹脹不舒,吃飯不香。舌質正常,舌苔薄白,脈弦。上述症狀每與情志變化有關。
治則:順氣導滯通便。
方藥:用六磨湯加減:沈香,木香,檳榔,烏藥,枳殼,大黃。用藥量因人而異。每天1劑,水煎(大黃後下)2次兌勻,早晚分服。本方諸藥多為辛香之品,煎煮時間不宜過長。聞香氣大出即可。
〈7〉瘀血內結,血瘀氣滯,大便秘結
臨床表現:大便秘結,腹部脹痛拒按,痛有定處。舌質暗或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弦或沈實有力。
治則:活血化瘀,行氣通便。
方藥:除具有上述臨床表現,1‧又有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乾嘔,或內熱瞀悶,或心悸證,或夜不能睡,或入暮潮熱等,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當地,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實,甘草。每天1劑,水煎2次兌勻,早晚分服。2‧若出現少腹痛,甚至心神不寧,至夜發作,譫語煩渴等,則用桃仁,大黃,芒硝,桂枝,甘草。每天1劑,水煎(大黃後下,芒硝溶服)2次兌勻,早晚分服。以下兩方的用藥量均因人而異。血府逐瘀湯含桃仁,當地,生地等,可活血潤腸通便;桃核承氣湯含桃仁,大黃,芒硝等,則活血瀉下通便。
〈8〉寒實內結,大便不通
臨床表現:便秘腹痛,面色淡白,惡寒怕冷,四肢發涼,腹部冷痛。舌質淡白,舌苔白潤或膩,脈沈緊。
治則:溫陽散寒通便。
方藥:用大黃附子湯加減:大黃,附子,細辛等。用藥量因人而異。每天1劑,水煎(大黃後下)2次兌勻,早晚分溫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