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失蛋白性胃腸病的臨床特點有哪些?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失蛋白性胃腸病(protein-losing gastroenteropathy)是一種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胃腸道大量的血漿蛋白丟失、導致低蛋白血症的一組疾病。失蛋白性胃腸病是結果,不是病因,其病因(原發病)是非常之多。包括:
(1)胃腸間質壓力增高:先天性腸淋巴管擴張(congenital in—testinal lymphangiectangiectasia)、彌漫性小腸淋巴瘤、腸系膜淋巴結結核、小腸淋巴瘤、Whipple病、克隆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縮窄性心包炎等;
(2)腸道炎症性疾病: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各種惡性腫瘤、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特發性潰瘍性空回腸炎、偽膜性腸炎等;
(3)非潰瘍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腸道細菌過度生長、腸道密生蟲感染、嗜酸性胃腸炎、成人乳糜瀉、熱帶性乳糜瀉等。
為什麽會引起失蛋白性胃腸病的發生?主要發病機制有:
(1)胃腸粘膜炎症損傷多見於胃腸粘膜因炎症、滲出、潰瘍或壞死等,引起大量血漿蛋白滲入腸腔,同時由於炎症影響了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等;
(2)胃腸粘膜對蛋白質的通透性增加這是由於胃腸道粘膜炎症,腸上皮細胞脫落增加,細胞間隙增大,組織內或細胞內蛋白質漏入腸腔;
(3)腸淋巴管阻塞腸淋巴管阻塞導致腸道間隙壓力增高,影響了細胞間液流人迴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