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如何治療先天性或繼發性雙糖酶缺乏症引起的腹瀉?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1)小腸吸收生理研究表明,正常人食入澱粉及其他糖類物質後,腸道並不能直接吸收,而需要胰澱粉酶水解成麥芽糖後,麥芽糖與食物中的蔗糖1乳糖等進一步經小腸粘膜上皮細胞微絨毛表面的二糖酶分解成單糖(如葡萄糖1半乳糖1甘露糖1果糖1木糖)9然後在小腸吸收。各種單糖吸收率差異很大,其中葡萄糖和半乳糖吸收最快,其次為果糖,甘露糖和木糖則吸收很慢。葡萄糖吸收的同時還需要Na’的配合,而Na’的吸收可帶動O—和水的吸收。
(2)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症在中國較常見,一般多為先天性,多發生於嬰幼兒,患兒常在進食牛奶或羊奶後出現腹瀉症狀,這種腹瀉多由於患兒小腸粘膜上皮細胞微絨毛表面的乳糖酶缺乏或產生不足,導致乳糖分解障礙或減少,這些乳糖存在於小腸腔內,使腔內滲透壓明顯增高,大量的水分被動的進入腸腔引起腹瀉。因而先天性乳糖酶不耐受症腹瀉的患兒,一般停服乳品後,症狀自行消失,一般無須特殊治療。部分因乳糖酶分泌或活性不足的患者,腹瀉症狀較輕,進食時適當的稀釋牛奶或羊奶,或在進食後飲用適當的水即可預防和治療此類腹瀉。
(3)繼發性二糖酶缺乏多發生於腸道感染性疾病後,如成人乳糜瀉、細菌、病毒性腸炎後,某些腸道寄生蟲感染和長期營養不良等患者,使小腸粘膜萎縮改變和刷狀緣病變,引起的二糖酶缺乏或不足,從而導致腹瀉。首先要治療原發病,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抗感染)。其次,要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包括低蛋白血症、維生素缺乏症,如葉酸、維生素B12等。最後對症治療,可給予收斂藥如思密達3g口服,3次/日;或複方苯乙呱啶l~2片,2—3次/日;或易蒙停5mg/次,2—3次/日。但對於腹瀉同時伴有明顯中毒症狀者,應慎用收斂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