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如何診斷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嬰幼兒腹瀉?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嬰幼兒腹瀉是兒科的常見病之一。常見有三種類型:(1)消化不良症常發生於夏、秋季,因而又稱之為嬰兒夏秋季腹瀉;(2)嬰兒冬秋季腹瀉一般認為由於輪狀病毒引起;(3)慢性遷延性腹瀉上述各類嬰幼兒腹瀉均以腹瀉為主要表現,皆有不同程度的腸道菌群失調現象。
研究表明,健康嬰幼兒餵養方式不同,包括母乳餵養、人工餵養和斷乳後嬰兒餵養。其中母乳餵養兒糞便細菌種類少,以雙歧桿菌為優勢菌群,約占腸道細菌總數的96%。人工餵養兒腸道菌群種類增多。斷乳後嬰兒腸道雙歧桿菌數量急劇下降,可降低到28%,類桿菌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多,約占60.7%。腸道菌群比例和數量失調是嬰幼兒腹瀉的常見原因之一。各種原因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發生後,腸道內雙歧桿菌的比例及絕對數量下降,而其他桿菌數量明顯增多。遷延性腹瀉發生的原因是因為腸道雙歧桿菌消失,而大腸桿菌、葡萄球等佔有優勢。
嬰幼兒菌群失調性腹瀉診斷主要依據其餵養史、發病季節、患兒年齡、臨床表現、流行病學資料和病原學診斷分析確定。(第50和5l問)可參考下列方法。
實驗室檢查常用的方法有:(1)糞便細菌培養適用於病程較長、治療困難的慢性腹瀉,臨床需要作病原體鑒定以便鑒別診斷。患兒糞便培養,可分離出致病菌,還可分析其腸道菌群種類及其比例等。(2)氣相色譜方法通過測定糞便細菌代謝産物如脂肪酸(乳酸、琥珀酸等)的含量分析,可以鑒定細菌的種屬。(3)糞便直接塗片染色法可以在數分鐘內大致估計腸道革蘭氏陽性桿菌(主要是雙歧桿菌)的比例狀況。正常健康兒占90%以上,比例小於10%時,患兒可能有嚴重的菌群比例失調。此法簡便易行,快速。(4)糞便(—天門冬—甘氨酸)(—Ag)檢查正常人糞便中無(—Ag),惟有厭氧菌有(—Ag)酶,能分解(—Ag)。菌群失調嚴重時,厭氧菌消失,因而糞便中可出現(—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