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如何診斷系統性硬皮病引志的慢性腹瀉?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硬皮病(sclerderma,SD)包括局限性(circumscribed)和系統性(systemic)兩類,局限性主要表現為皮膚硬化,而系統性可引起閉塞性小血管炎和結締組織增生造成多器官的硬化。引起的消化系統損傷主要是系統性硬皮病所致,其損傷比較廣泛,包括口唇變薄,粘膜萎縮,口周肌群變短,牙齦炎和牙齒脫落;食管和胃運動功能障礙,引起反胃(regurgitation)、燒心(heart burm)、吞咽困難(dysphagia);胰腺外分泌功能下降,各種消化酶分泌不足;腸道損傷是是其引起腹瀉的主要病因。少數患者腸道症狀明顯,主要為間斷性腹脹(intemlittent abdominal distension)、痙攣性腹痛(spastic abdominal pain)和周期性腹瀉(periodic diarrhea)。

  主要原因有兩種:其一是由於腸道運動障礙。早期可能為神經源性(nervous)病變,晚期可能是肌源性(myogenic)損害。這主要是因為其基礎病變系統性早期引起腸道血管或腸系膜血管閉塞性小血管炎,導致了支配腸道運動的植物神經缺血、缺氧,部分神經胞體或纖維變性或萎縮,其功能減弱或消失,使腸道蠕動減慢,排空延緩。晚期由於神經萎縮,對平滑肌營養作用的減弱,加上血管病變,引起腸道平滑肌的萎縮或纖維化,腸道運動明顯減弱。其二是因為腸道吸收木良。原發病引起腸粘膜小血管炎症、閉塞,導致粘膜的萎縮,同時腸道運動明顯減低,可造成腸道細菌過度生長,細菌可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12,並降解膽鹽,造成脂肪吸收障礙。因而出現腹脹、腹痛(可能為腸粘膜缺血時的反應)、腹瀉和便秘症狀,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主要診斷依據:
(1)既往有系統性硬皮病病史;
(2)有慢性腹瀉或其他上述消化道損傷臨床表現;
(3)消化道X線鋇餐檢查發現食管、小腸正常粘膜皺襞消失,蠕動或排空功能減退或延緩,腸腔可見局限性狹窄、痙攣或擴張;
(4)除本病外,臨床上可以排除腸道感染性疾病或其他腸外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腹瀉。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