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腹瀉防治
什麽叫胃原性腹瀉?其發生的機理如何?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由於胃部疾病並發胃酸過少、缺乏或過多,或因胃大部切除術或胃次全切除術(subtatalgastrectomy)後,胃—空腸吻合術(gastroje junostomy)或胃一腸瘻(gastro—intestinal fistula)等引起的腹瀉稱為胃原性腹瀉(gastrogenic diarrhea)。
常見的胃原性腹瀉按其機制不同分為3類:
(1)胃酸減少(hypohydrochlorhydria)或缺乏(achlorhydria)如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癌晚期,”其機制可能是由於胃酸分泌減少或缺乏,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不易被清殺滅,從而引起腸道內細菌過度繁殖,腸道菌群比例失調;細菌代謝產物增多還可以刺激腸道運動過速,影響消化酶的作用;細菌分解產物結合膽鹽,引起膽鹽相對不足,妨礙脂類物質的消化吸收等。
(2)胃酸過多(hyperhydrochlorhydria)胃泌素瘤患者腹瀉主要是由於胃泌素瘤能分泌大量胃泌素,它能刺激胃酸分泌過多,從而刺激了胃蠕動和排空加速,消化道水、電解質和酶分泌增加,”同時抑制了小腸的吸收,抑制賁門、幽門、回盲部括約肌的收縮和閘門作用等機制導致腹瀉;
(3)胃手術後和胃腸瘻由於胃癌、胃淋巴瘤或十二指腸潰瘍行胃大部切除術後,胃容納食物的有效體積明顯縮小,幽門管的切除,失去括約肌對胃內容物的限制作用,多數人在進餐後的數分鐘液體和半固體食物的排空率增加。據實驗觀察發現,約55%的食物是在進餐5分鐘內被排空。此類患者常易發生傾倒綜合征。胃腸瘻患者發生腹瀉的主要原因是由於食物通過短路直接進入遠端腸道,減少了腸內運行時間和消化吸收機會。
什麽是腸原性腹瀉?腸原性腹瀉是如何發生的?由於腸道炎症、腫瘤、消化和吸收障礙、化學和生物毒素中毒等所致的腹瀉稱為腸原性腹瀉,大多數的腹瀉屬於此類腹瀉。
按其病因和發病機制不同可分為8類。
(1)腸道炎症(inflammation)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前述)。
(2)腫瘤(tumor)其一為腸道惡性淋巴瘤、結腸癌、直腸癌等可浸潤腸粘膜及腸壁,引起腸壁炎症、滲出、糜爛、壞死和潰瘍,繼而導致腹瀉。其二是腸道的APUD瘤,如胃泌素瘤、胰性霍亂和類癌。其主要機理是由於這些腫瘤皆能分泌某些胃腸肽類激素,刺激腸道分泌增多或運動加速,從而引起腹瀉。
(3)消化不良(dyspepsia)如慢性胰腺炎和肝病時,因為膽汁或胰液分泌不足,以及先天性或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症,雙糖酶分泌不足等均可引起高滲性腹瀉。
(4)吸收障礙(mdabsDrption)如熱帶口炎性腹瀉、非熱帶口炎性腹瀉、小兒乳糜病、乳糜管梗阻性病變、門脈高壓症等。
(5)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進食不潔飲食,引起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感染,並分泌腸毒素,引起食物中毒,其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急性腹瀉。河豚、毒蘑中毒也可引起腹瀉。
(6)藥物所致或化學藥品中毒導瀉劑如硫酸鎂、甘露醇,抑副交感神經藥如新斯的明,廣譜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降壓藥服乙啶等;砷、磷、汞、酒精等中毒皆可引起腹瀉。
(7)變應性腸病(allergic enteropathy)魚、蝦、蟹和乳製品等過敏。
(8)全身其他系統疾病如尿毒癥、肺原性心臟病、營養不良、系統性硬化症、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