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身體與疾病

精神病遺傳嗎?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據報導,廣東省某縣鍾老漢一家六口人中五人患精神病,他們輪流發病,自傷自殘,毆打村民,火燒民房,使得附近五六個村莊的村民深感不安,並危及他人的人身、財産安全。

  據悉,鍾家四個孩子發病的情況十分罕見,均為18歲左右突然發作。這一事件引起了公眾對精神病遺傳問題的關注。

  從這則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出,鍾老漢一家是精神病高發家系,即遺傳因素在他們一家人的精神病發作中起著重要作用。精神病有沒有遺傳性,這是很多精神病患者的親屬和公眾共同關心的問題。大量的調查和實驗研究表明,大部分精神病與遺傳因素有關。其中有一些精神病已經肯定為遺傳性疾病,而且遺傳方式也十分明確,如家族性黑朦性癡呆、苯丙酮尿症、亨廷頓舞蹈病、先天愚型、肝豆狀核變性、精神分裂症等。而另一些精神病的發病有遺傳因素起作用,但目前還不能肯定遺傳因素起多大作用和確切的遺傳方式,如癔病等。

  常見的遺傳性疾病一般有三種類型: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病。

  單基因遺傳病是由一對遺傳基因突變引起疾病,具有這種基因的人一般都發病。也就是說在單基因遺傳病中,遺傳因素起了決定作用,而環境因素基本不起作用。單基因遺傳的方式又分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染色體隱性遺傳等。在基因遺傳因素引起的精神病中,以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最多見,如苯丙酮尿病、肝豆狀核變性等。這一類遺傳病,患者的父母雙方都不是患者,但都攜帶致病基因,同胞中有四分之一患者,近親結婚者發病率更高。其次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如亨廷頓舞蹈病等,也有人認為躁狂抑鬱症也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這類遺傳性精神病患者的父母必有一方是患者,同胞中有一半是患者,子女中也有一半是患者,代代相傳。

  多基因遺傳病是遺傳信息通過兩對以上致病基因的累積效應所致的遺傳病,其遺傳效應較多地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與單基因遺傳病相比,多基因遺傳病不是只由遺傳因素決定,而是由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起作用。與環境因素相比,遺傳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叫遺傳度,用百分數表示。如精神病中最常見的也是危害人類精神健康最大的疾病———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遺傳病,其遺傳度為80%,也就是說精神分裂症的形成中,遺傳因素起了很大作用,而環境因素所起的作用則相對較小。多基因遺傳病一般有家族性傾向,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近親中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數倍,與患者血緣關係越近,患病率越高。鍾老漢一家的發病情況就有這種可能性。

  染色體病是因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的異常所致的遺傳病,這類遺傳病一般出生後即可發現一些軀體器官的結構異常,也常常伴有精神和智慧的障礙,如先天愚型、女性或男性性腺發育不全症等。

  隨著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精神病發病率近年來呈明顯上升趨勢。現介紹一些精神病的早期症狀,以便於大家及早發現精神異常的病人,及時到醫院確診、治療,以防意外。

  1、睡眠和記憶障礙:精神病人的失眠與神經衰弱的失眠不同,精神病人的失眠無明顯原因,無痛苦體驗,也從不主動就醫。有的即使徹夜不眠,次日仍毫無倦意,有的甚至感到精力過人,但仔細觀察可發現患者有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散漫、言語雜亂、非正常動作增多等表現。

  2、性格改變:原來是熱情、樂觀、合群、善於交往的外向型性格的人,突然變得沈默寡言、孤獨,對以往很合得來的人亦不理睬、疏遠。對沒有特殊原因,突然發生了明顯性格改變的人應引起重視。

  3、情緒反常:精神病人的情緒改變往往是毫無原因的,即使小“刺激”,也會引起大“反應”。如躁狂症病人常表現終日喜氣洋洋,過分熱情。抑鬱症病人則表現情緒低落,抑鬱寡歡。還有一些病人出現情感倒錯,如聽到不幸的消息反而哈哈大笑,得知高興的事卻唉聲歎氣。

  4、過分多疑:這類病人對周圍人的一言一行特別敏感,如聽到有人講話,就懷疑在議論自己,甚至有人咳嗽,他也會懷疑是針對自己的。這種多疑和正常人的多疑不同,如經事實證實而否定,患者仍堅信不疑,這種病態思維被稱之為妄想。

  5、動作和行為異常:這是精神活動的外在表現,一般比較容易識別。如具有妄想的病人往往對妄想物件突然發生攻擊行為。

  情緒高漲的躁狂病人可有過分裝飾,或“慷慨相助”,或“管閒事”。情緒低沈的抑鬱病人常呆坐或呆立而默不作聲。具有幻聽的病人常側耳傾聽,或作出相應的行為反應,如對空叫駡等。

  假如你身邊有一位精神疾病患者,你或許會擔心他病情突然發作,對你施加暴力行為。你也許還會問,這類暴力行為可以預測嗎,應當採取哪些防範措施?

  預測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為較公認的“預測因素”包括:男性,青壯年,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未婚,缺乏人際交往技巧,智慧偏低,有嬰幼兒時期神經系統疾病史(如顱腦外傷、高熱等),有童年期家庭環境偏差(如受虐待、父母離異等),學習困難,有品行障礙(如逃學、鬥毆、虐待動物等)史,藥物或乙醇依賴者,有反覆家庭暴力或違法行為史,有衝動型或反社會型人格特徵,精神分裂症患者(偏執型、伴有嫉妒、被害妄想及命令性幻聽者)等等。

  家人、朋友和其他與精神疾病患者接觸者,必須學會一些自我保護的技巧:
a.對於煩躁、激動狀態中的患者,不應過分地去關心、詢問。
b.當患者向你發怒時,不可與之發生正面衝突。
c.不應嘲笑、歧視患者。
d.對於症狀相對穩定的患者,要督促其服藥、隨訪,並留意其復發的預兆。
e.發現有精神症狀復發傾向時,應及時送其治療,必要時可在多人協助下強制其住院。
f.與有過暴力史而又正處於發病期的患者接觸時,最好不要處在患者可以正面攻擊的位置,且最好有旁人在場,必要時可提供幫助。
g.患者的合理要求應儘量予以滿足,如果實在無法辦到,可用溫和的語氣與其商量,並做出解釋。

(袁浩龍/健康報)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