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慢性盆腔炎診治心得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陳穎異 狄昭華 蔡小媚

(浙江省瑞安市人民醫院 瑞安 325200)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難治病,中醫根據審證求因的原則,認為本病的病機屬於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現將筆者運用中醫理論對各型慢性盆腔炎的診治體會介紹如下。

1‧補虛溫腎,散寒化濕瘀
  謝某,女,30歲,2000年8月21日初診,腰 酸痛伴下腹墜痛2年。曾人工流產3次,末次人工流產時間為1998年7月,因殘留行清宮術。嗣後一直出現腰 酸痛,肢冷,下腹墜痛,經期及勞累後加劇,平素帶下綿綿,色黃,月經後期,量少,色暗,大便較堅。屢用中西藥治療未見效。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婦科檢查:外陰(-),陰道內有多量白色分泌物,宮頸光滑,宮體正常大小,舉痛(+),左附件呈索狀增厚,壓痛明顯。西醫診斷為慢性盆腔炎;中醫辨證為正虛邪戀。治擬補虛溫腎,散寒化濕瘀。藥用:生黃蓍30g,桂枝10g,仙茅10g,淫羊藿10g,當歸10g,川芍5g,丹參15g,續斷15g,制香附12g,赤芍15g,薏苡仁30g,桃仁5g,紅藤15g,制大黃12g。5劑,水煎服。8月26日復診,自述上症減輕,在原方基礎上隨證加減,連續治療1個月,婦科檢查基本正常。

  按:本例因多次流產後身體虛弱,衝任受損,復加清宮術,胞脈空虛,寒濕之邪客於胞宮,凝滯經脈。此為久病多應、多瘀,久病入絡及腎。方中以黃蓍、當歸、薏苡仁補其應,充氣血,所謂“血盈脈自緩”;桂枝、仙茅、淫羊藿、續斷溫陽補腎散寒;丹參、川芎、赤芍、桃仁活血,解凝;制香附理氣。帶下色黃,大便較堅,子宮舉痛,壓痛明顯,乃邪熱留戀,以雞血藤、制大黃敗其毒,瀉其熱,又有袪瘀之力。陽氣通達,濕瘀熱漸化。

2‧養正除積,破瘀洩濕熱
  夏某,女,32歲,2000年5月31日初診。患者腰酸墜痛3個月。於2000年2月18日藥流後,因陰道出血不止,經清宮術後,一直感腰酸墜痛,經多方治療無效。B超檢查示:左附件(58x43x58)㎜3液性暗區,右附件(42x47x62)㎜3包塊。於3月21日以盆腔炎、右卵巢囊腫、左輸卵管積液,收本院婦科住院治療。婦科檢查:外陰已婚已產式,陰道暢,內見少且褐色血液,宮頸輕糜,無舉痛,宮體後位,略大,壓痛,活動欠佳,右附件可觸及(5x6x6)㎝3的包塊,觸痛明顯,質中,活動差,與子宮相連,左附件可及(5x5x4)㎝3的包塊,活動可,質中,壓痛(+),後穹窿不飽滿,觸痛,未們及病理性結節。經用大量抗菌素治療,症狀減而未除,左輸卵管積液消失,但右附件尚可觸及較大包塊。於5月17日復查B超,右附件可見(58x37x42)㎜3包塊。刻診:面色萎黃,右少腹壓痛明顯,腰 酸痛,帶下較多,色黃,舌質暗、見瘀斑,苔薄黃,脈沉細偏滑。此乃身體虛弱,且瘀熱膠結,客於胞宮。治擬養正除積,破瘀洩熱。藥用:生黃蓍30g,丹參15g,薏苡仁30g,當歸10g,制香附12g,穿山甲5g,三棱、莪朮各10g,水蛭5g,貓爪草10g,山慈姑10g,桃仁10g,炙鱉甲20(先煎),制大黃10g,雞血藤20g,5劑,並給予中藥慢盆湯(三棱10g,莪朮10g,紅花15g,敗醬草15g,雞血藤15g,丹參15g,金銀花15g,濃煎50ml)灌腸,每天保留灌腸1次,經期停用。經內服外治,隨證加減治療兩個月餘,自覺症狀消失,精神好轉。於8月11日複診,自述末次月經為8月5日,經量減少,色暗,夾有血塊,脈細滑。擬益氣袪瘀止血,藥用:生黃蓍30g,牡丹皮10g,升麻、柴胡各5g,炙鱉甲20g(先煎),炙龜板20g(先煎),制香附12g,失笑散10g,花蕊石15g,雞血藤20g,大黃炭10g,仙鶴草30g。服上藥3劑,並口服血竭膠囊(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製藥廠)0.3g,每次4粒,每日3次。經水已淨,婦科檢查:子宮舉痛(-),附件包塊消失,壓痛(-),B超復查子宮兩附件均未見佔位。

  按:本例患者雖身體虛弱,但邪熱久居下焦,瘀血凝結,濕濁膠凝,壅滯經脈,在治療上筆者既考慮正虛一面,又考慮有形之物“堅者消之,留者攻之”的原則。方中黃蓍配當歸、丹參、薏苡仁不僅有養血補血之功,又有化瘀袪濕之效;穿山甲有破氣行血通任脈作用,配水蛭、三棱、莪朮、桃仁、貓爪草袪瘀通經消積除癥;炙鱉甲軟堅散結;制大黃、雞血藤括血袪瘀;配山慈姑清熱解毒,共奏其效。加慢盆湯灌腸是針對患者局部症狀,運用辨證及辨病相結合的方法,發揮局部治療的優勢,適用於各型慢性盆腔炎和盆腔包塊的患者,可使藥物通過直腸滲透吸收直達病所,達到疏通解除粘連之效,修復增生的結締組織。8月1日復診,因患者月經淋漓,故改用益氣袪瘀止血治標為先,為防“離經之血”殘留為患,故配花蕊石、三七、大黃炭、失笑散,止血不留瘀,諸藥合用,藥症合拍,故病得痊。

3‧補中益氣,袪濕除瘀熱
  陳某,女,39歲,2000年10月11日初診。下腹墜痛,帶下增多4年,並常感下腹墜痛,腰酸痛,立則更甚。平素帶下較多,色微黃。婦檢:外陰(-),宮頸光滑,宮體正常大小,壓痛(+),左附件呈索狀增厚,壓痛明顯。西醫診斷為慢性盆腔炎。曾經中西醫治療,未見好轉。刻診:面色少華,少氣懶言,自汗,精神欠佳,少腹墜痛,立則甚,臥則舒,大便較堅,舌苔薄白根黃,脈細。此乃脾胃腎兩虛,中氣不足,且下焦瘀、濕、熱蘊結,治擬補中益氣,袪濕除瘀熱。藥用,生黃蓍30g,黨參30g,升麻、柴胡各6g,丹參15g,失笑散10g,生白朮15g,薏苡仁30g,制香附12g,制大黃10g,雞血藤20g,桑寄生30g,白雞冠花15g,枳殼15g,炙甘草5g。隨症加減,治療2個月,諸症消失,婦科檢查基本正常。

  按:本例患者病情遷延不癒,歷時4年,機體抵抗力下降;下腹墜痛,立則甚,臥則舒,中醫謂之正氣應,乃中氣不足,肝腎虧損,結合盆腔炎“病”的特徵,少腹墜痛,帶下量較多,色黃,大便較堅,左附件呈索狀增厚,壓痛明顯,舌苔根黃,乃下焦瘀熱蘊結,究其病理特點,以正虛為主,邪戀為次,故治療以扶正為主,補中益氣,兼以袪濕除瘀熱,前醫屢投袪邪之劑,乃是著眼於盆腔炎病的特徵,犯了虛虛之戒,由於辨證正確,藥中肯綮,故使頑疾痊癒。(收稿日期:2001-07-17)
摘錄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01月 第9卷 第1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