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耆通痹丸治療早期強直性脊柱炎30例都興林
(北京北亞頸椎病醫院 北京 102209)
自1996年以來,我院採用自制的內服藥龜耆通痺丸、外用藥筋骨4號中藥袋熱敷治療早、中期強直性脊柱炎3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
l‧臨床資料
本組均為我院門診與住院病人,男20例,女10例;年齡16~35歲,平均27歲;病程6個月~8年。診斷依據:
(1)腰背部晨僵感和腰 部、 髖關節疼痛;
(2)腰椎前屈、後伸、側彎輕度受限;
(3)血沉加快,人類白細胞抗原(HLA-B27)陽性;
(4)x線 髖關節炎早期表現,即為一側或雙側 髖關節下1/3的骨質疏松,輪廓模糊,間隙假性變寬,或呈鋸齒狀,軟骨破壞後關節兩側骨質密度增加,間隙變窄、模糊、融合。
凡符合第1、2、3項中的2項加上必各的第4項,並除外椎間盤突出症、彌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症、其它血清陽性脊柱關節病後,可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
2‧治療方法
(1)口服自製純中藥製劑龜耆通痹丸(龜甲、黃耆、牛膝、杜仲、黨參、獨活、桑寄生、秦艽、烏梢蛇、甘草等,製成水丸,每袋9g),每次1袋,每日2次。
(2)外用自製純中藥筋骨4號藥袋熱敷。藥袋內藥物由威靈仙、海風藤、伸筋草組成,研末後裝入小布袋內,每袋9g。使用方法:藥袋入蒸鍋內蒸l0min後取出,沿整個脊柱碼放,熱敷15min,同時蒸鍋內再放入新藥袋蒸,15min後換前一次已變涼的藥袋,共熱敷30min。每日1次,每個藥袋可反復薰蒸20次。內服外敷每20d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後判斷療效。
3‧療效標準
臨床治癒:臨床症狀和體徵消失,X線 髖關節間隙逐漸清晰;
顯效:疼痛消失或明顯好轉,功能恢復正常或明顯好轉,血沉和HLA-B27恢復正常或好轉;
有效:疼痛減輕,功能得到改善,化驗指標好轉;
無效:症狀體徵及化驗指標沒有改善。
4‧治療結果
本組經3個療程治療後,臨床治癒8例(26‧7%),顯效12例(40%),有效10例(33.3%),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5‧典型病例
劉某,男,18歲,2000年11月30日就診。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腰部酸痛,活動輕度受限,行走不穩,經 1個月消炎止痛及活血化瘀治療未見好轉,疼痛加重,行走困難。診見:腰酸,脹痛,活動輕度受限,雙髖關節、膝關節疼痛,行走困難,右手食指指間關節、雙肘關節及右骸關節疼痛。查體:腰部肌肉僵硬感,腰、 棘上及棘旁壓痛,雙 髖關節處壓痛明顯,舌質紅,苔白厚膩,脈弦數,心律100次/min。X線檢查:雙 髖關節融合,腰 棘上韌帶鈣化,恥骨聯合關節面粗糙。實驗室檢查:HLA-B27(+)。西醫診斷:強直性脊柱炎;中醫診斷:痹證,屬肝腎不足,氣滯血瘀。方用龜耆通痹丸加減,藥用:龜甲10g,黃耆l0g,牛膝l0g,杜仲l0g,黨參l0g,獨活3g,桑寄生15g,秦艽l0g,烏梢蛇3g,補骨脂10g,苦丁茶15g,雞血藤l0g,甘草6g製成水泛丸,每日2次,每次9g。服用1個月後諸疼痛減輕,腰部觸之無僵硬感,繼服2個月,行走較前靈活,腰 壓痛消失,腰椎活動恢復正常,繼服中藥,鞏固療效。
6‧討論
目前臨床上確診強直性脊柱炎的標準尚不統一,應用較多的是 1996年制定的紐約標準。該標準嚴格規定:
1‧腰椎前座、後伸、側彎3個方向活動受限。
2‧腰背疼痛史。
3‧第4肋間胸廓活動度小於2.5cm
4‧X線 髖確關節分為5級,即0級為正常;1級為可疑病變;2級為局限性的侵蝕硬化,關節間隙無變化;3級肯定異常,中度或進展性 髖關節炎;4級嚴重異常,完全性關節強直。確診標準是雙側3~4級 髖關節炎,加上前3項的至少一項,或單側3~4級或雙側 髖關節炎,加上述第1項或第2、3項。本組病人主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X線檢查,探討早期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的標準,提出凡年輕人特別是男性腰背部僵硬或疼痛,脊柱活動輕度受限,血沉加快者應考慮本病之可能,要進一步檢查HLA-B27和進行 髖關節X線攝片,以早期明確診斷。
強直性脊柱炎屬臨床難治病症之一,目前已公認為血清陰性的結締組織病變。發病與遺傳、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至今仍無滿意的治療方法。該病在中醫屬"頑痹"範疇,據此我們以內服中藥、外敷藥袋的方法,取得了滿意療效。方中黃耆、黨參、甘草益氣健脾、補中升陽,調整機體免疫功能;獨活、桑寄生、烏梢蛇活絡通痹、祛風除濕;龜板、杜仲、牛膝補益肝腎、強健筋骨;丹參、當歸活血祛瘀、補血和血。本方組成能改善全身供血,通過增加全身血液的灌注能力,改善微循環,調整局部的血供,增加肌力,促進免疫複合物的吸收與清除。外敷中藥,多為通經活絡之藥,熱敷後穿透性極強。通過薰蒸加熱的藥袋局部作用,可使毛細血管擴張,局部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藥力直達病灶,解除炎性變化或粘連刺激,達到止疼作用。(收稿日期:2001-04-11)
摘錄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1年10月 第8卷 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