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電導平衡療法對扭、挫傷治療作用的觀察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李 霞
(河南省中州國際集團 鄭州 450003)
在計時性體力勞動者(運動員、軍訓的軍人等)和緊急情況的人群中,易出現扭傷和挫傷。筆者1986年以來應用電導平衡療法治療192例四肢關節扭傷、挫傷的病例,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986年以來,商丘市一中、商丘市教育局體衛教研室提供113例,受傷運動員和各行業受傷病人79例,經教研室和商丘地區人民醫院、商丘市人民醫院確診,記錄備存資料,具有客觀比較性。
1.2 研究方法
經電生理學的電興奮反射實驗,確認最佳的增進性電興奮各常數如下,交流電電壓 120~180V,電流0.007mA,電脈衝頻率11~30次/min,波型為馬鞍形的復連波。散瘀血的電導數據為:交流電電壓70~80V,電流0.001~0.002mA,脈衝頻率110~130次/min的正弦波。抑制神經興奮、降低肌組織興奮的電導數據為:直流電24~26V,負極為接入極(手持極或無傷肢體回流極),正極為病傷醫用極,電流 0.001~0.002mA,電脈衝頻率7~15次/min,採用平直斷續波治療。
1.3 分組治療
I組,僅用分段性電導平衡療法治療觀察;II組,損傷後即時用手法按壓 10~15min(並指或掌壓醫用乳膠板壓迫傷面及周圍皮膚,要單面持壓,不要採用周圍性繃壓,以免影響循環和神經集合生理傳導功能)或用冰塊冷敷 5~10min,2h後,配合生蔥汁實施分段電療。
2 電導平衡療法
2.1 止血和破損組織的修復
在手法和物理方法止血的同時,採用24~26V的直流儀,正極端刺激血海、足三里下3cm(有促進血小板凝集的效應)處及肘底鷹嘴突側後的凹陷處(作用同前),電流 0.001~0.002mA(據反射動態臨界徵確認),電脈衝頻率為 7~15次/min,平直斷續波施治,每點刺激3~5min。2h後,再重複治療1次,可保證破損組織在正常運動的情況下不再滲血。
2.2 化瘀、清滯
即清除代謝積滯物、分解滲入沉死物的大分子等。先用生蔥汁或月桂氮草酮(Azone)加伸筋草粉製成的塗膏塗抹扭、挫傷的患面,然後用電壓為 70~80V的交流電,電流0.001~0.002mA、110~130次/min的正弦波電手法,旋轉治療患部經皮,每次10~12min。
2.3 功能復原
第2日上午或下午(視瘀血散收情況,在無水腫、變色的狀態下實施),先用生蔥汁塗抹,再用 120~180V電壓的交流電,電流為0.007mA,電脈衝頻率為11~30次/min,波型為前述馬鞍形,治療患面及相關生理反射點。
I組在治療過程中減去藥汁塗抹,僅用電導方法即可。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I級:皮膚與其他無損傷皮膚相同,無水腫、紅腫、變色,活動功能恢復未傷之前的狀態;II級:皮膚完全復原,大力度活動情況下,自覺不適(酸脹、沉、麻、疼等)或活動幅度變小;III級:皮膚外表復原,但活動功能明顯降低;IV級:皮表外觀及運動功能測驗均無明顯效果。
3.2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192例四肢關節扭傷、挫傷治療結果(例)
組 別 | n | 療 效 | 療 程 |
I 級 | II 級 | III 級 | IV 級 | 1 d | 2 d | 3 d | 4 d | >5 d |
I 組 | 153 | 117 | 32 | 4 | 0 | 79 | 37 | 37 | 0 | 0 |
II 組 | 39 | 24 | 12 | 3 | 0 | 4 | 5 | 19 | 4 | 7 |
(1)年輕人治癒速度明顯優於老年人;(2)血小板低的患者比正常人治癒慢,還應給予花生皮粉+東莨蓉鹼塗劑;(3)有陳舊性損傷的病人,治療前先用胰酶塗膏,治療後在傷面皮膚上再塗1次胰酶塗膏,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4 典型病例
李某,男,55歲,中學老師。自訴下樓時踏梯不慎扭傷足踝,左腳內踝下腫起軟包塊6.8cmX5.1cm,呈淡青色,腿腳麻木,腳輕觸地即鑽心般疼痛。採取軟膠壓迫(單面),並敷冰冷卻,2h後用正規電導平衡療法分段治療,每3h治療1次,第2日下午完全復原。
5 討論
本療法在主動性內疏導(生理性電反射,將凝血微粒和損滯物通過肌束張合的動作,在從深至淺的“收緊”狀態下,擠出損傷的低代謝功能區,滲入正常的組織間隙中,由正常組織支持代謝。同時,補足生理電能量,加強自體的生理功能,使未完全死傷的細胞分子在能量強補給的情況下,自調空間結構,產生自救效應,故可較大改善內疏導能力)方面有較強的改善。將第三步的電導平衡治療手法,運用到輔助投擲、短跑、中長跑和跳的運動訓練中去,對提高成績有一定的確切效應,是一種有待進一步研究的應用技術。其輔助儀器也有待於改進,以便攜帶和投入移動式治療、實驗及研究。
(收稿日期:2002-07-15)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1月 第10卷 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