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陳紹宏教授運用川芎茶調散的臨床經驗(名醫擷華)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陳紹宏教授運用川芎茶調散的臨床經驗
郭建文 指導:陳紹宏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成都610072)

  陳紹宏教授現為全國中醫急症醫療中心主任,成都中醫藥大學急診科主任,博士生導師,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四川省首批名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從事內科急危重症臨床工作35年,善用成方、古方治療急危重症和疑難雜症。本文僅就陳教授臨床運用川芎茶調散的經驗例舉如下。

l‧頑固性咳嗽
  典型病例:趙某,女,55歲,咳嗽近半年,輾轉服中西藥無效。嗆咳,咳聲不揚,痰呈白色泡沫,量少不易咳出,伴有惡寒、鼻塞等症,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辨證為風寒束肺,肺氣不宣,擬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方用川芎茶調散合止嗽散加減。

  藥用:川芎15g,荊芥15g,防風15g,白芷15g,薄荷15g,細辛5g,杏仁12g,蘇葉15g,陳皮1g,茯苓15g,紫菀15g,款冬15g,桔梗30g,甘草l0g,加入生薑(如拇指大,切片)共煎,每次煎煮10min。服3劑後症狀明顯改善,繼服3劑而癒。

  按:今人受清代"重溫輕寒"的影響,臨床上治療咳嗽多喜用瀉白散、桑菊飲等清肺熱,使肺氣閉鬱,不得宣發,故而輾轉難癒。陳教授則認為:肺為嬌臟,為華蓋,主一身之氣,主宣發和肅降。無論是外感咳嗽還是內傷咳嗽,最終的病機為肺氣宣發肅降的功能失常,而在宣發和肅降二者中,以宣發為重要,宣發失常則肅降失調。故治療上用川芎茶調散以宣發肺氣。若伴有痰不易咯出,則可合用栝樓薤白半夏湯;伴有氣喘、氣促,可合用三拗湯。

2‧外感高熱
  典型病例:雷某,女,31歲,本院醫生。高熱惡寒3d,體溫40℃,得衣被不能緩解,無汗,面色潮紅,肌膚灼熱,精神萎靡,不思飲食,小便黃赤,大便正常,舌質淡紅,苔薄白有津,脈數。根據本患者喜近衣被、舌象等辨證為風寒鬱表,熱不外達。擬解表散寒,透熱外達之法,方用川芎茶調散和倉廩散加減。

  藥用:川芎15g,荊芥15g,防風15g,白芷15g,薄荷15g,細辛5g,茯苓15g,羌活15g,柴胡15g,前胡15g,枳殼15g,桔梗15g,甘草10g,加陳倉米一把,生薑一塊(如拇指大,切片)共煎。囑患者每次服用50ml,每30min服用1次。當日下午2時開始服用,至晚上8時許,全身蟄蟄汗出,體溫下降至38℃。囑患者少進糜粥,繼服中藥。第2日清晨體溫已降至正常,精神轉好。繼服2劑而癒。

  按:高熱是臨床急症之一,首要的是辨明表裡、熱寒。如果根據本例病人高熱、面部紅斑、肌膚灼熱而辨證為熱入營血,則大錯而特錯了。陳教授在辨證中常引用《傷寒論》中第 11條:"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隨也;身大寒,反欲近衣被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從本例"喜近衣被"判斷本證為真寒假熱。再如葉桂《溫熱論》曰:"熱入營血,舌色必絳。"葉天士強調"必絳"是熱入營血的標誌,但本例病人舌質淡紅,苔薄白有津,而不是紅絳舌,雖然有斑疹隱隱、高熱等,也不可誤辨為營血分之熱。用川芎茶調散合倉廩散(即荊防敗毒散加陳倉米),取《內經》所說的"火鬱發之"之意,因勢利導,給邪以出路。

3‧壞疽性帶狀疤疹
  典型病例:患者,女,87歲,因右側三叉神經眶上支帶狀皰疹伴感染而入院,症見:右眼眶上及外眼角直至髮際片帶狀水皰,已潰破成片,右眼不能睜開,神志淡漠,痛不可忍,呻吟不止,舌質淡紅,苔黃膩,脈弦數。於皮膚科用抗病毒、干擾素等治療3d無效而轉入急診科病房。辨證為肝膽濕熱,毒邪內鬱,擬用清瀉肝膽、透邪外出之法,用龍膽瀉肝湯合川芎茶調散合方。

  藥用:龍膽30g,焦梔子15g,黃芩30g,柴胡15g,車前30g,澤瀉30g,木通15g,生地黃30g,當歸15g,赤芍30g,川芎15g,荊芥15g,防風15g,羌活15g,白芷15g,細辛5g,薄荷15g,甘草10g。服3劑後痛止,服5劑後開始結痂,又繼服6劑而癒。

4‧化膿性扁桃體炎
  典型病例,李某,女,25歲。突發咽喉腫痛,雙側扁桃體III度大,表面布滿膿苔,口腔內有腥臭分泌物,不能飲食,小便黃赤,大便2日未解,舌質紅,苔黃膩,脈數。體溫39.2℃,血常規:白細胞14.1×109/L,中性粒細胞92%。辨證為熱毒壅盛,擬用清熱解毒、透熱外達之法,

  方用:普濟消毒飲合川芎茶調散。

  藥用:黃芩30g,黃連15g,牛蒡子15g,玄參30g,桔梗30g,板藍根30g,升麻15g,柴胡15g,馬勃15g,連翹30g,金銀花30g,陳皮15g,僵蠶15g,薄荷15g,川芎15g,赤芍30g,荊芥15g,防風15g,羌活15g,細辛5g,白芷15g,天花粉30g,薏苡仁30g,甘草10g。囑患者少量頻服。服3劑後痛止熱退,6劑後膿散腫消而痊癒。

  按:化膿性扁桃體炎多由風熱外襲、熱毒蘊結於喉而成,一般治療常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清咽利膈湯或普濟消毒飲等方劑。而陳教授除用普濟消毒飲外,還要使用川芎茶調散,如果成膿未潰,還可加用透膿散。在苦寒之中合用辛溫之品,一方面,川芎茶調散中的白芷、細辛、羌活等止痛的力量很強;另外,取"火鬱發之"之意,與其單用清熱解毒之品苦寒直折其熱,不如同時使用辛溫透散之品給邪以出路,後者更利於清除熱毒。臨床實踐也證明,清熱解毒合用辛溫透散比單用清熱解毒的病人更容易痊癒,且不易復發。

5‧小結
  川芎茶調散出自《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主要功效為疏風散寒。陳教授臨床將其用於上述疾病的治療,取其宣肺止咳、止痛、透邪外出、引經等作用,因勢利導,給邪以出路,在治療臨床急危重症上取得了迅捷、可靠的療效,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在治療急危重症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收稿日期:2001-04-16) 
摘錄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1年9月 第8卷 第9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