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慢性腎功能衰竭辨症規律探討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姚源璋 片昌興
(南京中醫藥大學 南京 210029)
慢性腎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腎實質損害所導致的水、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失調及涉及多個器官功能紊亂的綜合症,治療較為困難。筆者認為,在西醫分期基礎上,若從氣血(陰)、水論治,比以陰陽、臟腑為綱論治更能準確把握CRF主要病機,現試論如下。
1 慢性腎功能衰竭代償期、失代償早期-病氣
病氣亦為氣病,是以氣虛為主要病機,進一步即為腎氣虛和脾氣虛。本階段主要臨床表現為乏力、夜尿增強、面色少華或腰膝酸軟,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或虛而無力。氣有推動、溫煦、固攝、防禦和氣化之功能,病邪久居體內不去,正邪交爭日久導致正氣不足,鼓動無力,則疲憊乏力;氣化失常,水液不能蒸騰而下趨則尿多,陽氣日夜各行二十五週天而復大會,現正氣虛,動及先後天之本,全身周行失卻常度,故夜尿多於正常;氣不充於面則面色少華;腎元受損則有腰部酸軟,動則氣耗,則諸症活動後加重;氣無力推動血行,則舌質淡,脈細無力;由於氣的防禦功能低下,病人時常有感冒症狀出現。
本階段由於機體尚可抗邪,腎臟代償功能完全或在失代償早期,因此只以氣虛表現為主,其他臟腑功能尚未受到明顯影響,臨床檢驗Ccr在80~30mL/min左右,Scr在300μmol/L之內。臨床治療時,以益氣補腎健脾為主,即使對部分無證可辨患者,循此原則,多能不離軌範。若在本階段氣虛病機基礎上兼有外感、濕濁等證,當在益氣健脾補腎基礎上隨證加減,或疏解,或清透,或芳化,隨證治之。
2 慢性腎功能衰竭失代償後期、衰竭期-病血(陰)
病血亦為血病,以血虛和血瘀為主要病機。本階段臨床主要表現為面、唇、甲少華,口乾口苦,舌質淡青,脈細或細澀。血為有形之物,主濡之潤之。疾病日久,先後大受損,血液生化乏源,絡脈不暢,故出現血虛血疲病機。血虛不潤,則面、唇、甲少華;血少津虧,肝無所藏,則口乾、口苦;絡脈瘀阻,則舌質淡青;血虛血瘀,則脈細或細澀而不暢。本階段多數病人可有心慌、心悸、頭暈症狀出現,亦為心無所主,血不充養之故。
本階段腎臟功能損害嚴重,各臟器均受到影響,實驗室檢查Ccr一般在30~20mL/min,Scr在300~700μmol/L左右,Hh一般在50g/L以下,腎臟病理表現基底膜增厚,細胞外基質增多,系膜細胞增生,腎小球毛細血管狹窄或閉塞,腎臟不同程度萎縮。臨床治療以補血活血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尤為重要。貧血治療採用重組人類紅細胞生成素,可以取得理想療效;活血補腎治療可以減輕或阻止腎小球硬化的進度,結合洩濁方法治療,對於提高病人生存質量,延緩透析或減少透析次數有較肯定療效。
3 尿毒症期-病水
本階段以水液停聚、上關下格為主要病機。臨床主要表現為少尿或無尿、浮腫。腹水、胸水、心包積液,舌體淡胖或有瘀斑,脈沉細。有時可出現出血、動風或水液邪毒閉竅症狀。此時,正氣衰敗,三焦阻塞,水液不利,邪毒不得外洩,正愈虛,邪益盛,形成嚴重的惡性循環。各臟器均在尿毒環境中出現功能和器質的損傷。臨床檢驗Ccr在20mL/min以下,Scr在700μmol/L以上,多種生化指標、激素水平異常。此時的治療一般應以西醫治療為主,中醫治療為輔,透析治療是本階段的主要手段,有條件者可行異體腎移植。根據病人體質情況合理使用中藥,常能對嘔吐、納差等症狀收到良好療效。
4 兼毒
兼毒不是本病的某一階段,而是指在慢性腎衰不同階段均有毒性物質瀦留體內,只是在不同階段瀦留毒物種類不同,數量各異。對於毒物的認識,中醫認為是濕濁為主,隨著西醫學基礎研究的深入,不斷有新的毒素出現,主要有尿素、胍類、胺類、肽類、PTH、β2-MG、酚和甲酚、CMPF等物質,目前一致認為,凡體內可分離的各種代謝產物,一旦超過正常值而引起機體的功能或實質損害的物質,均可成為尿毒毒素。濕濁毒邪在體內可寒化或熱化,表現為內生的寒濕、濕熱、濕濁,在不同部位和臟腑的臨床表現有極大差異。筆者根據臨床實踐認為,不論在何階段,毒邪最先影響的當屬脾胃,因此無論在病氣、病血(陰)、病水的何種階段,大都會出現納差、噁心甚或嘔吐症狀。
5 小結
將病機演變分為病氣、病血(陰)、病水能較明確地把握CRF病機衍化階段,由淺入深、由輕至重,避免了每個階段均有陰陽、氣血、臟腑辨證分型的紛紜局面。
病氣、病血(陰)、病水的不同階段的病機不是絕對的,不同階段可有互相兼夾,尤其氣虛始終存在於不同階段,但是隨著疾病的變化,不同病變階段的主要病機是相對突出的,這就為臨床治療提供了辨證處方用藥的理論依據。
病氣、病血(陰)、病水病機分證方法,突出了CRF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病機特點。以兼毒統稱內生邪濁,可為臨床補益洩濁提供理論依據。
(收稿日期:2002-09-04)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4月 第10卷 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