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吳生元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驗總結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彭江雲 劉路明
(雲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昆明 650021)

  吳生元教授是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中西醫結合內科臨床教學40餘年,對風濕性疾病的診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筆者現將跟師學習期間導師治療類風性關節炎的經驗總結如下。

1 病因責之虛邪痰瘀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症、軟骨吸收、骨質破壞和骨纖維化為點,屬於中醫“痹證”範疇;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又有歷節、頑痹、尪痹等名稱,說明RA不同於一般的痹證,具有難治性和破壞性的特點。

  RA的病因,一方面是風寒濕熱之邪侵入人體,留著於經絡關節,痹阻氣血而成;另一方面,病程日久,氣血不足,氣血津液運行無力,或風寒濕熱之邪留住於經絡關節,直接影響氣血津液運行,導致痰瘀形成,痰瘀互結,而致關節腫大、強直、變形、活動障礙等。因此,風、寒、濕、熱、痰、瘀痹阻經絡是本病病機的關鍵所在。然而,導師認為風濕熱痰瘀與正虛同時存在。正氣旺盛,感邪後未必致痹;正氣不足,氣血兩虛,病程遷延反覆,邪傷氣血陰陽,病及臟腑及其五體使正氣更虛。臟腑之虛重點又在肝腎,而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受損,筋脈拘急,曲伸不利,骨節腫脹變形。臨症當辨病損性質,正虛為本,邪實為標,治本顧標,標本兼治。五臟之傷以腎為本,因此益腎每為RA治本之原則。風寒濕熱諸邪既雜合為痹,不能截然劃分,但又常有偏盛:風盛游走疼痛,寒盛冷痛勢劇,濕盛腫脹重,熱盛灼熱紅腫。臨證以症為綱,參合舌脈及全身情況,採用相應治法。風為六淫之首,常兼夾它邪傷人;濕性重濁粘膩,為病纏綿;若寒熱病邪相合,互為搏結,更難速化,易導致病勢的持續反覆。

  RA進程之中,寒熱必須明辨,但又不可截然分開,其間尚有兼夾,消長轉化。導師曾對72例RA患者的辨治進行過統計,其中首診辨症為風濕熱痹者23例,經過清熱除濕治療,熱邪已清,而濕邪難化,且表現出寒濕阻痹症狀。首診辨症為風寒濕痹者38例,溫散寒濕治療當中,寒濕未盡,鬱久化熱,形成過風濕熱痹者11例;寒濕為主則溫散寒濕,濕熱為主則清熱除根,根據病機轉化,兩法可對症交變使用,以使寒熱協調;對於寒熱錯雜之症,必要寒熱並用。

2 急性發作,重在溫散寒濕通經活絡
  RA急性發作期多以邪實為主,臨床以周身關節疼痛劇烈,晨僵屈伸不利,遇冷痛甚,舌淡苔薄白,脈沉緊為辨症要點。導師強調治療以溫散為主,用藥每投溫散走竄,使陽氣振奮,驅邪外出。正如《醫學正傳》云:“治以辛溫…流散寒濕,開通鬱結,使血行氣和。”因本病病程較長,寒邪深,須投溫熱重劑方能取效,並且服藥時間宜長。

  治療上,導師常選桂枝附子湯或黃耆防己湯為基礎方,用桂枝附子湯(《傷寒論》方)時,加細辛、羌活、獨活、海桐皮、海風藤等溫陽散寒,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黃耆防己湯(《金匱要略》防己黃耆湯與防己茯苓湯加減化裁)時,加細辛、海桐皮、海風藤、羌活、獨活、透骨草、川芎、淫羊霍、薏苡仁、生薑、大棗、甘草溫散寒濕,祛風活絡。現代藥理研究認為,防已黃耆湯具有明顯的抗炎、改善組織微循環、促進關節軟骨細胞肌肉組織、神經的修復作用,還能在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同時,顯著增強T細胞的免疫監督作用,這種免疫調理作用符合活動期RA免疫病理學要求。

3 風濕熱痹,宜清熱除濕而不忘養陰
  導師認為,臨床上雖然RA寒痹多於熱痹,但熱痹亦非少見,因此清熱之法不可忽視。臨床以關節灼熱紅腫疼痛,屈伸不利,晨僵重著感,得涼痛減,舌紅苔黃膩,脈細數為辨症要點。治以竹葉石膏湯加味,方中沙參易人’合麥門冬、竹葉、石膏、法半夏,配知母、海桐皮、海風藤、透骨草、防風、淫羊藿、淮牛膝、薏苡仁、大棗、甘草。全方既清熱,又益氣養陰、袪風除濕兼通經活絡,具有袪邪而不傷正的作用。

4 久痹不已,宜益氣養血扶正
  RA病程日久氣血衰少,正氣漸傷,或氣血不足,脾腎陽虛,久病之後,正虛邪戀,筋骨失養。臨床以肢體關節酸痛,關節變形,肌肉萎縮,形體消瘦,骨節煩痛,活動受限,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為辨症要點。此時不可一味袪邪,而應以扶正為主,扶正之目的是達邪,邪去則肢體關節功能得到改善。

  用藥上,導師常選用補中桂枝湯加味,即在李東垣補中益氣湯調補氣血基礎上加桂枝湯和營之滯,助衛之行,配伍細辛、川芎、淫羊藿、薏苡仁、淮牛膝、透骨草、威靈仙等,諸藥配合起到調補氣血,活絡止痛的作用。本方具有補中有動,行中有補,標本兼顧,扶正袪邪的特點。

5 痰瘀痹阻,宜活血通絡化痰
  “血停為瘀,濕凝為痰”,臨床以關節腫脹變形,屈伸受限,肌肉刺痛,痛處不移,肢體麻木,皮色紫暗,或有皮下結節,舌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細澀為辨症要點。用藥上,導師常選用補陽還五湯加味。方中重用黃耆,一則益氣行血,使氣旺血亦行;二則合當歸成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扶陽存陰。配川芎、赤芍、桃仁、紅花、蘇木、絲瓜絡、淫羊藿、淮牛膝、法半夏、茯苓、生薑、大棗、甘草。全方共奏益氣養血,活血化瘀,袪瘀通絡之功。

6 選藥配伍,應注意病位病性藥性
  《素問‧太陰陽明論》曰:“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導師認為,風濕痹痛,發於上肢者,風氣偏盛,發於下肢者濕氣偏重;風氣盛者宣散為先,濕氣重者溫化為主。根據病變部位不同,應注意病位選藥:痛在上肢肩背,常用羌活、防風、葛根、奏艽;痛在腰膝下肢,常用獨活、狗脊、牛膝、續斷。同時選配相應的藥物,以增藥效,如海風藤、海桐皮、絲瓜絡袪風通絡;透骨草、仲筋草、通利關節;川烏、附子溫散寒濕而止痛。

  導師處方擅用黃耆、淫羊藿、淮牛膝、川芎等藥。其中黃耆既可雙補脾腎,又能固衛實表,有邪袪邪,無邪扶正,較之人參等有補虛之功而無斂邪之弊;淫羊藿補肝腎,養精氣,強壯腎督;淮牛膝活血袪瘀,補腎健胃;川芎活血化瘀,補氣止痛。藥理研究表明,川芎能抑制血管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對阻止RA滑膜炎症的進展和骨質侵蝕可能起重要作用,而補肝腎藥則能促進軟體與骨質的修復,增加骨密度。因此,導師用藥必選活血補腎之品。此外,袪風除濕,散寒除熱諸劑,常有礙於脾胃,故導師常於方中加入調理脾胃之品,顧護脾胃。

7 結語
  導師認為,RA乃風寒濕邪相因為患,糾纏不清,難以速去,故治療時應抓主要予盾,守法守方,不宜頻繁換方。少數患者初服中藥,關節疼痛反而加重,是服藥後的正常反應,只要辨症準確,繼續服藥,疼痛就會逐漸減輕。治法中,調補氣血、補腎健脾、活血化瘀與袪風除濕、溫陽散寒等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另外,來應診的患者中,風寒濕痹型和風濕熱痹型佔大多數,這表明RA病人多重視活動期的治療,而較少重視恢復期治療,應對RA病人加強教育。

(收稿日期:2002-11-04)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3月 第10卷 第3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