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淺談辨證歸經在診治外科疾病中的作用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趙黨生 王鳳儀
(甘肅中醫學院 蘭州 730000)

  外科疾病的發生與臟腑、經絡、氣血的關係極為密切。外感邪毒可通過經絡內傳臟腑,同樣臟腑失和亦可通過經絡的傳導由裡出表,外達體表。故經絡阻塞、氣血瘀滯是外科疾病發病的病理基礎。因此,辨清疾病所患部位,追溯它的經絡所歸及與臟腑、氣血的關係,對於診治外科疾病有很重要的作用。

1 關於十二經脈氣血的生理病理

  手足十二經脈氣血多少有以下規律: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為多血少氣之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為多氣少血之經。其原旨是反映陰經、陽經之間的表裡配合關係及所屬臟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對臨床辨證論治,特別是指導針刺的深淺、掌握針下候氣和虛實補瀉的運用有重要的作用。以後發展到病理狀態下,依經脈氣血之多少和辨證歸經,在治療時循經用藥,確立重點,為提高療效另闢蹊徑。

2 辨證歸經在指導臨床用藥上的意義

  根據外科疾病所患部位和所屬經絡的不同,以經絡為線索,以十二經脈氣血之多少為依據,臨證須有針對性地選用一些治法和引經藥物,以求更顯著的療效。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凡外科疾病患於多血少氣之經,血多則凝滯必甚,氣少則外發較緩,故治療時應注重破血,注重補托。如頭疽常生於項後、背部兩側者,為足太陽經所屬,該經為寒水之經,也是多血少氣之經,臨床辨證有實、有虛。實證者初起局部紅腫高突、灼熱疼痛、腫勢局限。此為熱毒雍聚、氣血凝滯、經絡阻塞而成。治宜在清解熱邪的基礎上配合和營托毒之法,故常選仙方活命飲加減化裁。方中除了金銀花清熱解毒和防風、白芷疏散外邪,使熱毒從外透解外,更用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穿山甲、皂角刺通行經絡、托膿潰堅;合而用之,活血透膿之力頗強。如此則使疽毒初起輕者得以消散,即使毒己結聚,也能促使瘡形縮小,趨於局限,達到早日成膿和潰破,防止邪毒內陷,變生危症。虛證者,陰虛火旺或氣血虛弱之體,水虧火熾,正虛無力透毒外出,使熱毒蘊結更甚,毒滯更加難化,以致瘡形平塌、根腳散漫、皮色紫滯或灰黯不澤、難腐難潰,或潰後膿水稀少、堅腫不消,並見精神不振、面色無華、脈數無力等。治療側重在補氣托毒,用托裡消毒散加減。方中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益氣托毒;當歸、赤芍、川芎養血活血;白芷排膿止痛;金銀花、甘草清熱解毒。待氣血調暢,正氣亢盛則更利於托裡排毒。

  第二,凡外瘍發於多氣少血之經,氣多則結必甚,血少則收斂較難,故治療時應注重行氣,注重滋養。如瘰癧好發於頸部及耳後,屬多氣少血的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循行之處。氣滯痰凝,阻於經脈,結於頸項,日久不散。故病初對於不熱不痛,堅實不消的腫塊注重行氣散結,常選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後期由於血少則無以助長新肉,見瘡瘍潰後膿出清稀、夾有敗絮樣物、此癒彼潰、經久難斂、形成竇道,故又宜益氣養血、滋養收日,用香貝養營湯。方中八珍湯養營扶正為主,香附、貝母、陳皮、桔梗理氣化痰為輔,扶正而不留邪,法邪而不傷正,氣血充盛則瘡日易生肌長肉而癒合。又如臁瘡一病,臨床多發生於小腿中下1/3的內前、外側部位,特點是日久難以收口,或雖經斂口,每因損傷而復發,且外臁與內臁相比,外臁較易收斂。其原因即因外臁為足三陽經所屬,大多為多氣多血之經,內臁為足三陰所屬,大多為多氣少血之經。

  第三,凡外瘍發於多氣多血之經,病多易潰易斂,實證屬多,故治療時要注重行氣活血。如乳房疾病多與肝胃關係密切。常見的乳癰即由產後七情內傷或飲食不節,濕熱蘊結於胃絡,陽明胃熱雍滯,使乳絡閉阻不暢、氣滯血瘀而成。故早期症見乳汁淤積結塊、皮色不變或微紅、腫脹疼痛者即應注重理氣活血,多選瓜蔞牛蒡湯加減。方中青陳皮、柴胡舒肝理氣,瓜蔞、牛蒡子、天花粉、連翹等清熱散結,皂角刺活血消癰。乳汁壅滯不通者多加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蘆、木通等疏通乳絡;腫塊明顯、日久不消者再加當歸、赤芍、桃仁等活血散結之品。雖然初、中期亦可見全身發熱、口渴、便秘、舌苔薄黃、脈弦數等邪熱內蘊之裡熱實證,但因“人之氣血惡寒而喜暖”,得寒則結,得熱則散,故用藥切忌過於寒涼,以免涼遏冰伏,使經絡閉塞而塞滯益甚。

  第四,還須結合經絡所主的一定部位而選用一些引經藥物,常可使諸藥力直達病所取效。如手太陽經用黃柏、藁本;足太陽經用羌活;手陽明經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陽明經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陽經用柴胡、連翹、地骨皮、青皮、附子;足少陽經用柴胡、青皮,手太陰經用桂枝、白芷、蔥白;足太陰經用蒼朮、自芍;手厥陰經用牡丹皮、柴胡;足厥陰經用柴胡、青皮、川芎、吳茱萸;手少陰經用黃連、細辛;足少陰經用獨活、知母、細辛。

(收稿日期:2002-10-14)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6月 第10卷 第6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