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160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朱樂夫 劉紹煉
(武漢軍工總醫院 武漢 430033)
小兒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小兒常見多發病。筆者於1999年1月~2001年2月,對診斷為支氣管哮喘的住院患兒,應用中藥配合西藥的方法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治療組,共160例,其中男80例,女80例;5歲以下40例,5~10歲48例,10~14歲72例。根據臨床表現,分為輕型和重型。其中輕型116例,重型44例。選擇同期住院同條件診斷為支氣管哮喘的患兒6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0例,女20例;5歲以下16例,5~10歲28例,10~14歲16例;輕型42例,重型18例。220例患兒病程3~12年,血清IgE增高者104例,X光報告支氣管有炎性改變者86例。排除有嚴重影響呼吸道疾患預後因素的病例。
2 觀察方法
2.1 治療方法
2.1.1 治療組
採用中西藥結合治療。西藥應用抗生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平喘藥(氨茶鹼)及腎上腺素(氫化考地松或地塞米松)等。中藥治療分為發作期治療和緩解穩定基治療。發作期治療以住院期間配合西藥治療為主,緩解穩定期治療以出院後單用中藥為主。發作期綜合治療基礎上採用活血化瘀、清肺平喘法。藥用麻黃3g,杏仁6g,川芎9g,地龍10g,制南星4g,瓜蔞10g,露蜂房9g,僵蠶10g,射干10g,黃芩9g,蘇子9g,石膏15g,甘草4g加減。一般需服藥7劑左右。緩解穩定期治療採用活血化瘀、補賢納氣法。藥用當歸10g,黃芩9g,川芎10g,側柏葉9g,桔梗6g,萊菔子6g,五味子10g,女貞子9g,薏苡仁9g,瓜蔞9g,枸杞子9g,山藥9g加減,一般需服藥10劑左右。中草藥均水煎服,每日1劑,早、中、晚及睡前4次服藥。由於哮喘發作時,正氣必虛,多由外邪(主要為寒邪)誘發,故湯藥不宜冷服,一般溫服。特別強調晚上臨睡前服藥,對於維持血藥濃度相對穩定、控制發作、減輕症狀有一定作用。
2.1.2 對照組
採用西藥治療。應用抗生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平喘藥(氨茶鹼)及腎上腺皮質激素(氫化考地松或地塞米松)等。
2.2 統計學處理方法
採用X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2.3 療效判定標準
發作期療效判斷:喘息消失,肺部羅音消失為有效;治療10d後臨床症狀和體徵無明顯改善為無效。
3 結果(見表1、表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組別 | n | 有效 | 無效 | 有效率(%) |
治療組 | 160 | 144 | 16 | 90.00 |
對照組 | 60 | 46 | 14 | 76.70 |
_
表2 兩組症狀、體徵消失時間比較(d,x±s)
組別 | 喘息消失時間 | 羅音消失時間 | 咳嗽消失時間 | 住院時間 |
治療組 | 3.8±10.8 | 6.2±2.2 | 6.8±1.0 | 7.6±3.2 |
對照組 | 5.2±0.4 | 8.0±2.4 | 10.2±2.8 | 11.2±2.8 |
P | <0.01 | <0.01 | <0.01 | <0.01 |
4 討論
中醫認為,小兒咳喘的發病與腎氣不足及氣虛、血瘀、痰積有關,故其發作期治療重在活血化瘀、理氣排痰、清肺平喘。方中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的作用。麻黃、杏仁為咳喘要藥,《本草綱目》稱“麻黃為肺經專藥,治肺病多用之”,其配以杏仁可加強平喘止咳之功。因麻黃生用發汗利水之力甚強,蜜炙後味甘微苦,性溫偏潤,辛散發汗作用緩和,並與止咳平喘藥起協同作用,增強止咳效力,故臨床多用蜜炙品。杏仁需去皮,同時起到殺酶育的作用,煎煮時間以5min 為宜,少則不足以殺死苦杏仁酶,長則造成苦杏仁苷損失,效果降低;此外,打碎煎煮效果更好;同時劑量不可過大,以免中毒。地龍、僵蠶等具有抗過敏、舒張支氣管平滑肌、解除支氣管痙攣之效,有良好的平喘作用。痰為“宿根”,是哮喘的病理基礎。方中用瓜蔞、射干清熱化痰。黃芩宜用酒製品,取其上行而清上焦肺熱之功。石膏生用清洩肺熱。諸藥配伍共奏活血化瘀、清肺祛痰平喘之功。對於緩解期治療,筆者牢牢把握“腎為氣之根”的中醫理論,採用活血化瘀、補腎納氣為主的方法治療。方中應用的黃耆善補五臟之虛,並提高機體抗病康復能力,可用蜜炙品增強補氣作用;五味子上斂肺氣,下滋腎陰;佐以女貞子、枸杞子、山藥滋補腎虛;當歸、川芍活血化瘀;桔梗、萊菔子、薏苡仁、瓜蔞有宣有降,利濕清肺,共奏祛痰平喘之功。其中薏苡仁宜生用以清熱利濕化痰;萊菔子宜用炒製品,因炒用性降,氣降則痰消,尤其適用於治療哮喘。
(收稿日期:2002-11-07)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4月 第10卷 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