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梅花針叩刺拔罐加中藥治療尋常性痤瘡40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田博文
(重慶市中醫院 重慶 400011)
尋常性痤瘡是發生於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多見於青少年,好發於面部,臨床表現以黑頭粉刺、炎性丘疹、繼發膿瘡、結節和囊腫等為特點,因為其反覆發作,遷延難癒,甚至遺留瘢痕,影響美觀。筆者於1996年6月~2000年3月用梅花針叩刺拔罐加中藥治療該病,同時與單純用耳穴壓丸及中藥治療相比較,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80例全部為門診病例,經皮膚科確診為尋常性痤瘡,隨機分為3組。治療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13~32歲;病程2個月~15年;病情程度I級11例,II級16例;年齡14~30歲;病程1個月~10年;病情程度I級5例,II級10例,III級3例,IV級2例。對照II組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齡14~33歲;病程1個月~12年;病情程度I級8例,II級6例,III級4例,IV級2例。
診斷分級標準根據2000年7月在南京召開的“痤瘡分級與治療選擇”學術會議上公布的“尋常痤瘡國際改良分類法”,按皮損程度分為I~IV級。輕度(I級)皮損主要為粉刺,可見少量丘疹和膿疱,總病灶數少於30個;中度(II級)有粉刺,並有中等數量丘疹和膿疱,總病灶數為31~50個;較重(III級)有大量丘疹和膿疱,偶見大的炎性皮損,分布廣泛,總病灶數為51~100個,結節少於3個;重度(IV級)為結節/囊腫性痤瘡或聚合性痤瘡,多數有疼痛並形成囊腫,總病灶數在100個以上,結節/囊腫在3個以上。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取穴:(1)大椎、肺俞(雙);(2)膈俞(雙)、脾俞(雙)。操作:每次選用一組,兩組交替選用。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後,用梅花針叩打至滲血為度,出血部位拔罐10~15min,將瘀血拔出,3d治療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5d。
同時口服中藥:黃芩12g,桑白皮15g,野菊花15g,天花粉15g,丹參12g,生地黃15g,牡丹皮12g, 虎杖12g,生山楂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每日1劑,15d為一療程。加減:皮疹多或久病結節囊腫難以消退者,選三棱、莪朮、桃仁、石見穿、皂角刺、煅瓦楞、海藻、夏枯草、浙貝母、全瓜蔞等;皮疹作癢者,加苦參、白鮮皮、地膚子;月經不調或經前皮疹加劇者,加當歸、紅花、益母草、肉蓯蓉、鎖陽;大便乾結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黃、枳實;神疲乏力者,加黨參、黃耆。治療期間囑患者少食辛辣肥甘之品,忌用油脂類化妝品和其他治療痤瘡的藥物,避免用手擠壓。
2.2 對照I組
取耳穴:肺、皮質下、內分泌、腎上腺、神門、面頰。用0.2cmX0.2cm膠布把王不留行固定在耳穴上,由患者自行按壓上述耳穴,每日3次,每次15min,隔日換貼1次,2週為一療程。治療期間不用其他治療痤瘡的藥物,少食辛辣肥甘之品。
2.3 對照II組
單獨採用中藥治療,方法同治療組。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治癒:皮損消退≧95%,無新的皮損;顯效:皮損消退>60%;好轉:皮損消退>20%;無效:皮損消退<20%。
3.2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例(%)〕
組別 | n | 治癒 | 顯效 | 有效 | 無效 | 總有效率(%) |
治療組 | 40 | 25(62.5) ** | 10(25) | 5(12.5) | 0 | 100* |
對照I組 | 20 | 6(30.0) | 7(35) | 4(20.0) | 3(15) | 85 |
對照II組 | 20 | 7(35.0) | 9(45) | 2(10.0) | 2(10) | 90 |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4 體會
現代醫學認為,痤瘡的發病機理較複雜,主要是內分泌失調,皮脂分泌增多及毛囊上皮角化異常,上皮細胞不能暢通排出而瘀積在毛囊口而形成粉刺。另外,毛囊內寄生的痤瘡丙酸桿菌也是刺激毛囊引起痤瘡的重要原因。中醫學認為,痤瘡發生多由肺經風熱熏蒸於皮膚;或過食辛辣油膩,脾胃蘊積濕熱,外犯肌膚而成;或沖任失調導致肌膚疏洩功能失調而發。因此,針對其發病機理,用梅花針叩刺、火罐、中藥及耳穴壓丸疏風清肺、清化濕熱、調理沖任,均可取得較好治療效果,但綜合療法的療效較好。在治療痤瘡的同時,我們注意到,某些患者的伴隨症狀如失眠、月經不調、腰痛、便秘等也得到好轉或消失。
針灸與中藥,雖然治病手段不一樣,但其淵源均出自《黃帝內經》,同為治療疾病的一支兩脈,古代名醫大都善於針藥並用,“以針刺導其先,湯藥蕩其後”,“毒藥攻其內,針石治其外”。臨床實踐證明,針灸與中藥在治療上有機結合,可互相彌補,相得益彰,取得滿意的療效。
(收稿日期:2002-06-24)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2月 第9卷 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