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異赤散加味治療心脾積熱型口瘡54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開 雁
(河南省中醫院 鄭州 450002)
筆者於1998年1月~2001年6月應用異赤散加味治療心脾積熱型口瘡54例,並與左旋咪唑對照組52例對比觀察,現將結果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06例患者均系我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4例,其中男25例,女29例;年齡15~30歲30例,31~40歲12例,41~50歲10例,50歲以上2例;病程1~3年32例,4~6年11例,7~9年5例,10年以上6例。對照組52例,其中男23例,女29例;年齡15~30歲27例,31~40歲13例,41~50歲9例,50歲以上3例;病程1~3年27例,4~6年13例,7~9年4例,10年以上8例。臨床表:唇、舌、頰及齒齦部位出現大小不等呈圓形或橢圓形的黃白色潰爛點,中央凹陷,周圍黏膜鮮紅微腫,常反覆發作,時輕時重,久不癒合,舌質紅,苔黃,脈數。中醫辨證屬心脾積熱。兩組臨床資料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以異赤散加味治療。藥物組成:生地黃15g,木通、竹葉各10g,甘草6g(以上為成人劑量,小兒酌減)。若邪熱較盛,潰爛面融合成片,紅腫灼痛者,加黃連、黃芩、赤芍、梔子;口渴者,加玄參、麥門冬;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期間同時配合局部撒塗冰硼散,每日4~5次,直至潰瘍面逐漸縮小消失。對照組予左咪唑片口服,每次25mg,每日3次;潰瘍面局部塗抹維生素C粉劑,每日4~5次。兩組均於復發期開始服藥,治療5d。停藥後隨訪6個月,每日復查1次,6個月後評定療效。
3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訂。治癒:口腔潰瘍癒合,局部無不適感,用藥後半年以上未復發;有效:用藥後2個月以上未復發或偶有復發,但數量減少,程度減輕,程度減輕,瘡面癒合時間比原來縮短;無效:臨床症狀及潰瘍與服藥前無明顯變化。
4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組別 | n | 治癒 | 有效 | 無效 | 總有效率(%) |
治療組 | 54 | 39(72.22) | 11(20.37) | 4( 7.41) | 92.59 * |
對照組 | 52 | 26(50.00) | 16(26.92) | 12(23.08) | 76.92 |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5 典型病例
劉某,男,32歲,工人,2000年7月2日初診。自訴患口瘡3月餘,發作頻繁,間隔期1~2週,時輕時重。曾服甲硝唑、維生素類藥物,效不佳。近日來口腔潰瘍發作加重,疼痛劇烈,影響飲食和說話。檢查:上下唇及舌尖、頰部有多個大小不等圓形或橢圓形的表淺潰瘍,基底部有黃色滲出物覆蓋,周圍充血明顯,範圍大,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診為實火口瘡,證屬心脾積熱型。藥用導赤散加黃連、黃芩各9g,赤芍、梔子各10g,水煎內服,每日1劑。局部撒塗冰硼散,每日4~5次。服藥3d後疼痛減輕,口瘡周圍微紅不腫,瘡面比前減小,上方減黃連、黃芩、梔子,繼服2劑後,口瘡癒合,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6 小結
復發性口瘡為口腔黏膜中最常見的疾病,臨床上分為實證與虛證兩類。實證多為心脾積熱而致。心脾積熱多由於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之火內積而引動心脾蘊熱,循經上擾,發於口舌,灼腐黏膜,形成口瘡。如《聖濟總錄》曰:“口舌生瘡者,心脾經蘊熱所致也。……二臟俱蓄熱毒,不得發散,攻沖上焦,故令口舌之間生瘡腫痛。”臨床治以清熱解毒止痛。異赤散中的生地黃、淡竹葉可清熱涼血、清心利尿;木通清熱降火;甘草解毒止痛;加黃連、黃芩、梔子可清三焦之火,導熱下行;赤芍涼血消腫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收稿日期:2002-12-17)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5月 第10卷 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