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沙門菌感染的辨證論治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宋雲娟(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雲南 昆明 650021)
沙門菌感染是由各種沙門菌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由於致病菌及機體反應性的不同,其臨床表現較複雜,可分為胃腸炎型、傷寒型、敗血症型及局部化膿感染型,或無症狀型。臨床上以胃腸炎型、傷寒型多見,均可表現為發熱、周身不適及消化道症狀等,屬中醫學“濕溫”範疇。《傷寒類證活人書》指出:“其人嘗傷於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摶,則為濕溫……治在太陰,不可發汗,……白虎加苓朮湯主之。”近代醫家稱之為“濕溫傷寒"。明清諸溫病學家則確定了濕溫以脾胃病變為中心,涉及上、中、下三焦的病理特點:濕從熱化歸陽明,邪從濕化歸太陰,故辨明陽明、太陰是辨證論治的關鍵,立芳香開鬱、解毒逐穢、淡滲宣竅、通陽利濕諸法。
1初期
證見微惡風寒,全身不適,納差神疲,發熱漸甚,少汗,便秘或溏,舌苔白滑,漸轉厚膩,脈濡數而浮。辨證屬濕熱內伏。方用藿香正氣散合藿朴夏苓湯化裁:藿香12g,紫蘇10g,厚樸9g,半夏10g,金銀花15g,黃芩12g,茯苓12g,生薑3片。加減:食滯、腹脹加萊菔子12g、炒枳殼9g、神曲15g;心煩口渴、汗出熱高加連翹15g、焦梔子10g;濕鬱清竅加石菖蒲9g、竹茹9g;若見神識昏蒙、舌苔白膩,加郁金12g、膽南星9g。
2極期
證見熱勢高漲,稽留不退,汗出熱仍,面黯汗粘,脘腹脹悶,心泛欲嘔,渴不引飲,神識呆滯,便秘多日不解,溲赤而短,舌苔厚膩,脈濡數。辨證屬氣分濕熱。方用蒼朮白虎湯合連樸飲化裁:生石膏30g,知母15g,黃芩15g,黃連6g,厚樸10g,制蒼朮15g,生薑3片。加減:濕重加藿香12g、佩蘭10g、草果6g;高熱煩渴、舌紅、苔黃加梔子12g、重用石膏至40~60g;若腑氣不通、脘腹拒按加生大黃6g(後入)、生地黃20g;邪擾神明加郁金12g、石菖蒲12g;熱動肝風則加羚羊角O.3g(一日分2次沖服)、鈎藤15g;腸絡受傷、大便下血則用白頭翁湯加味(白頭翁15g、側柏炭15g、地榆20g、黃連9g)。
3恢復期
3.1餘邪留戀 氣陰兩虛
證見低熱纏綿,虛煩口渴,神疲易汗,舌淡紅而乾,舌中見黃苔,脈象細數。方用竹葉石膏湯化裁:鮮竹葉15g,生石膏15g,半夏9g,麥冬12g,西洋參6g,生甘草3g。虛汗多加黃耆20g、五味子5g;濕邪偏重則去石膏、麥冬,加白扁豆15g、薏苡仁15g、厚樸9g、藿香9g;若神疲氣虛、唇幹舌燥、舌光苔剝、脈細弱,可加用生脈散(西洋參6~9g、麥冬10g、五味子6g、石斛9g、天花粉10g、蓮子肉9g)。
3.2邪熱未清 陰液虧損
證見邪熱未清,午後潮熱,口乾顴紅,心煩不眠,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象細數。方用青蒿鼈甲湯化裁:青蒿9g,炙鼈甲10g,牡丹皮6g,知母12g,銀柴胡9g,白薇12g。若大便於結難下加火麻仁15g、生何首烏15g;陰虧較重加龜甲9g、生牡蠣20g;心煩不得寐加黃連3g、杏仁9g。
3.3脾胃虛弱 餘濕未盡
證見面蒼白無華,神疲形倦,不思飲食,脘腹脹悶,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脈細弱。方用參苓白朮散化裁:炒黨參15g,炒白朮9g,茯苓15g,炒白扁豆12g,陳皮6g,懷山藥12g,薏苡仁15g,蓮子肉12g,砂仁3g(後入),大棗5枚。餘濕未盡偏甚者用理中湯合苓桂朮甘湯化裁:炒黨參15g,炒白朮12g,桂枝9g,茯苓15g,炙甘草6g,乾薑6g;偏於胃陰虛者用沙參麥冬湯化裁:沙參15g,麥冬10g,玉竹10g,天花粉15g,扁豆15g,甘草6g。
4典型病例
呂某,女,57歲,2004年3月10日初診。患者入院前周無誘因發熱,體溫逐漸升高,波動於37~39℃之間,伴身體酸痛,腹瀉,水樣便。查體:T38.5℃,熱病容,腹軟,肝脾未及。RT正常,B超正常,舌質紅,苔白黃膩,脈滑數。入院前曾在私人診所靜滴抗生素無效。中醫診斷:濕溫(氣分濕熱)。治擬芳香除濕辟穢。方藥:藿香12g,佩蘭10g,黃連9g,厚樸10g,制蒼朮15g,柴胡12g,炒黃芩10g,法半夏15g,生薑3片。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3劑後體溫下降,波動於36.8~37.5℃,腹瀉每日3~4次。上方去佩蘭、黃芩,加茯苓20g、木香12g、白朮15g,再進4劑,症狀緩解。
4討論
本病發病初起,邪在肌表,衛氣不宣,以上焦表證為主;若病邪進而蘊滯中焦脾胃,則熱勢漸熾,病症加重;若病勢進一步發展,注於下焦,侵入營血,腸絡受傷則便血,甚則穿孔;邪彌三焦則清竅閉阻,神識昏蒙;入于厥陰則驚厥抽搐,耗血動血,有氣隨血脫之象,預後不佳。故臨床上採取辨證論治與病原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及早使用下法治療本病具有清腸消炎、排除毒素、縮短發熱期、減少並發症的作用。對於本病後期調理,宜採取清除餘邪、健脾益氣、養陰益胃等方法,扶正祛邪,祛邪務盡。(收稿日期:2004—06—14)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4年12月第11卷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