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舌病辨證初探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張冬梅,薑良鐸(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

  中醫學治舌病的歷史很久遠,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貞疾舌”的記載,《內經》也提到了“舌本強”、“舌本痛”、“舌乾”等。其後直到現在,舌病則一直未受到重視,相關報導也很少。在臨證過程中,筆者發現舌病並不少見。為此,筆者結合導師治療一些常見舌病的成功案例,對舌病的辨證論治進行初步探討。

1舌痛
  唐某,女,54歲。患者9個月前行骨科手術,全麻後出現咽部乾,舌乾痛發澀,間斷服用中藥,時好時壞。刻下:舌痛,乾澀,舌尖有小潰瘍,口苦口粘,舌上有裂紋,畏熱汗出,納可,寐差夢多,二便調,舌黯紅而根厚膩,脈弦澀。處方:水牛角片(包)20g,生地黃15g,赤芍12g,牡丹皮12g,炒梔子10g,麥冬、丹參各15g,蘆根、白茅根各15g,淡竹葉10g,黃連6g,肉桂2g,炒酸棗仁、決明子、玄參、黃芩各15g,郁金10g,夜交藤15g。7劑。囑晨起白糖雞蛋沖服。

  藥後舌乾澀感覺明顯好轉,稍有苦澀感,眠差多夢,汗出較前減,二便調,口乾,舌淡紅,苔白、有染苔、有裂紋、乏津,脈細澀。後又隨證加入生麥芽、百合或吳茱萸、砂仁、蘇梗、佛手等,共服30劑而癒。

  按:本例為熱灼營血,郁于上焦,導師採用犀角地黃湯為主方(以水牛角代犀角),以清營血分鬱熱。方中佐入麥冬、丹參、玄參亦屬此意。妙在又合入交泰丸,以引上焦浮火歸源。炒梔子、蘆根、白茅根、淡竹葉、黃芩、百合等均善清上焦熱邪。因患者寐差夢多,故又加入炒酸棗仁和夜交藤。另外,方中用生麥芽行氣解鬱,顯然是受到了張錫純的影響。舌痛一症,臨床以上焦鬱熱,尤以心、胃二經鬱熱者多見,並多涉血分。《靈樞·脈度》曰:“心氣通於舌。”《靈樞·經脈》雲:“心手少陰之別……循經於心中,系舌本。”又《靈樞·經脈》曰:“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脾胃主肌肉,故舌病又多與脾胃有關。

2舌麻
  郭某,女,49歲。舌發麻1年,嗜咖啡,平日易外感,納眠可,小便調,便幹,苔黃膩,脈細滑。處方:藿香、佩蘭各10g,蘆根15g,炒梔子10g,生石膏(先下)30g,生甘草6g,防風10g,茵陳12g,白豆蔻(先下)6g,炒杏仁9g,薏苡仁15g,瓜蔞30g,熟大黃3g。7劑。

  藥後舌尖麻木感好轉,舌頭仍發熱感,口甜,舌紅,脈細略數。前方加百合、生地黃、珍珠粉或知母、制半夏、羚羊角粉、燈心草,調治近3個月而愈。

  按:本例屬脾經濕熱證,導師以善清濕熱的茵陳蒿湯為主方。因恐化濕之力不足,故佐入三仁湯中的三仁以及藿香、佩蘭、防風之品。蘆根、生石膏為導師所習用的清氣分熱邪之品,以加強清熱之力。因濕病纏綿難愈,故雖取效甚速,但亦調治3個月方愈。

  需要指出的是,面神經麻痹、腦血管病變所致偏癱後遺症、高血壓病中晚期臨床多出現舌體麻木、不靈活症狀,其病因病機多為痰瘀阻絡、氣滯血瘀;服藥不當或偏嗜一些刺激性的飲食(如本例的咖啡)導致舌麻,以脾胃濕熱者多見。

3舌乾
  李某,男,50歲。患者2年來覺口舌乾燥,口苦,心煩,咽痛,精神不集中,記憶力差,食肉食則上火,大小便有異味,頭皮上易起皮疹,鼻幹,汗多,煩躁,素觸低溫物品,大便可,眠佳,舌黯紅,苔根黃、有裂紋、乏津,脈細弦。處方:生地黃、玄參、麥冬各15g,赤芍、白芍各12g,生石膏(先下)30g,知母、貝母、淡竹葉、石斛各10g,蘆根、茅根各15g,牡丹皮10g,地骨皮15g。7劑。

  藥後仍口乾舌燥,小便味大,咽痛,頭皮起丘疹,耳鳴,鼻中仍發乾,肉食後上火,煩躁,納眠可,大便調。測血糖、腹部B超、尿常規均未見異常,舌黯紅,苔黃薄膩。處方:炒梔子l0g,炒杏仁15g,牡丹皮10g,生地黃、天冬、麥冬各15g,玄參20g,郁金10g,白茅根、蘆根各15g,生石膏(先下)30g,知母10g,黃柏10g,砂仁3g。7劑。

  藥後諸症減輕4d,近3d再度出現口乾燥,雙腳底發熱,出汗,咽痛,耳鳴,腸鳴漉漉,小便異味大,大便調,遇熱則煩躁難眠,舌質紅,舌苔中部少,脈弦。上方加入羚羊角粉、桑葉、青蒿、地骨皮等,調治月餘而癒。

  按:本例系氣血兩燔,腎陰虧虛所致。導師初以白虎湯以清氣分之熱;佐以增液湯養陰清熱;加入赤白芍、牡丹皮清血分之熱,淡竹葉、石斛、蘆根、白茅根、貝母、地骨皮清熱生津。不難看出,此方更重於養陰,而清熱力不足,故二診減去了一些養陰生津之品,加入炒梔子、黃柏以增強清熱之力,則更為合拍。臨床中的舌幹病以陰虛燥熱最為常見。根據熱重或虛重、氣分或血分的不同,進行靈活的選方加減,大多能收到較為滿意的療效。

4舌澀
  崔某,男,43歲,脂肪肝病史7年餘。口腔潰瘍10餘年,舌紅腫發澀、發甜、疼痛,口唇腫大,嘴角潰瘍變紫,納眠差,發作時大便少,每日1次,胃脘不適,乏力,精神不振,舌質紅,少津,脈濡。處方:石斛、藿香、佩蘭各10g,生石膏(先下)30g,知母10g,黃連6g,羚羊角粉(沖)0.6g,牛膝、蘆根、白茅根各15g,炒梔子10g,防風9g,紫蘇梗15g,吳茱萸5g,肉桂3g,生地黃、熟地黃、枳殼各15g,瓜蔞30g,虎杖15g。7劑。

  藥後仍精神不振,胃脘部脹、刺痛,右脅痛,舌根發甜,眠差,大便不成形,口唇發紫,舌淡紅,胖大,苔黃厚,脈沈細無力。處方:檳榔、大腹皮各10g,炒白朮15g,石斛、藿香、佩蘭各10g,生石膏先下30g,知母10g,黃連6g,羚羊角粉沖0.6g,牛膝、蘆根、白茅根各15g,炒梔子10g,防風9g,紫蘇梗15g,吳茱萸5g,肉桂3.g,生地黃、熟地黃、枳殼各15g,瓜蔞30g,虎杖15g。7劑。

  藥後精神轉佳,胸脅胃脘不適好轉,嘴內仍發甜,舌淡紅,胖大,苔薄黃膩,脈沈細。前方減黃連、炒梔子、生熟地黃,加乾薑、黨參等溫脾之藥,調治月餘而癒。

  按:本例屬於寒熱虛實夾雜之證。導師以生石膏、知母、黃連、羚羊角粉、炒梔子等清熱解毒為主;吳茱萸、肉桂溫補脾腎為輔;佐以藿香、佩蘭、防風、蘇梗、枳殼、虎杖芳香化濕、行氣開鬱;石斛、牛膝、生地黃、熟地黃滋補肝腎。考慮到健脾化濕之力不足,故二診又加入檳榔、大腹皮和炒白朮,並在其後的治療中又加入乾薑、黨參等溫脾之藥。

  5小結
  舌為心之竅,主司味覺和表達語言。除與心相關以外,舌還通過經絡與脾腎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以上列舉的舌痛、舌麻、舌乾、舌澀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舌病。在舌病的證型中,以熱盛或夾濕者最為多見,亦有伴見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者,臨證時須仔細辨明,隨證治之。
  宋代以前,舌病與舌診的界定並不明確。這一點突出表現在《內經》中,如《靈樞·經脈》篇中稱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是動則病舌本強”,“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是主緊所生病者,口熱舌乾”。不難看出,上文中有關舌的記載已經表現出更加重視舌診的傾向,即把舌體的不適也作為全身疾病的一種徵象。但是,“舌本強”、“舌本痛"、“舌乾”既屬舌診,也可謂舌病,為後世研究舌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收稿日期:2004--03--03)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4年12月第11卷第12期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