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藿香正氣製劑在兒科臨床的應用舉隅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高惠玲 彭 明 胡 迪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婦幼保健院 杭州 311200)

  筆者根據藿香正氣製劑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特性,嘗試用於治療西醫以“待查”為主的兒科疾病,以中醫辨症屬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的症侯,均能速起佳效,玆舉例如下。

1 發熱待查(暑傷肺胃)
  病例:戴某,男,7歲。於暑天連續發熱10餘天,低熱為主,體溫波動於37.5~38.5℃之間,伴頭暈乏力,近兩天來見食即嘔,只進少量水或飲料,活動量劇減,血常規及肝功能檢查均無異常。西醫診為“發熱待查”,於第3天起已連續使用多種抗生素靜脈輸液未效。刻診:T37.8°,面色蒼白,精神疲憊,常嘔噁狀,少汗出,惡風寒,心肺(-),脘腹脹滿,舌苔薄白膩,脈浮緩。辨症屬外感暑邪,內傷濕滯,脾胃不和。予藿香正氣水,矚3h服5ml,直至症狀緩解,繼前藥減半量服兩天。服兩次後全身即有汗出,告飢求食,食後恢復正常,低熱未再出現。

2 腹痛待查(腹部中寒)
  病例:陳某,女,8歲。反覆腹痛1週餘,鼻塞、咳嗽1天來診。腹痛以臍周為主,波及上腹,噁心不欲食,有時乏力,偶爾嘔吐,大便偏爛,每日1~2次,鼻塞、咳嗽初起。經腹部B超及血、大便常規,肝功能,血HP抗體等化驗檢查均未異常發現,西醫以“腹痛待查”、“胃腸功能失調?”、“消化不良?”予多種消化藥治療,症狀無明顯好轉。刻診:面色稍差,神倦,咽稍充血,心肺(-),腹部脹滿,舌苔薄白膩,有口臭,唇偏紫黯。追問病史,病前及病中有嗜食冰鎮飲料史,辨症分析此症屬腹部中寒,寒濕內阻,復感風寒,予藿香正氣膠囊,每次兩粒,每日3~4次,連服3天,並矚忌食冰冷食物。復診述腹痛緩解,飲食己增,咳嗽消失,精神好轉,白膩苔已除。

3 腹瀉待查(風寒瀉)
  病例:林某,男,2歲。腹瀉5~6d,每日3~4次,青色糊狀便為主,有時夾不消化物,偶嘔吐,納稍差,無發熱,經血常規、大便常規+培養檢驗無異常發現,曾投思密達、媽咪愛,腹瀉症狀無明顯好轉。西醫擬診為“腹瀉待查”、“消化不良?”。刻診:患兒精神尚好,無脫水貌,舌苔薄白中膩,心肺(-),腹軟略脹,辨症屬濕阻中焦,升降失常,予藿香正氣膠囊,每次1粒,每日4次。2日後復診,家長訴該藥只服兩次腹瀉己止,因難餵服,自行停藥,現納仍差,觀舌象,白膩苔未全消,繼服兩日後諸症消失。

4 頭暈待查(濕困脾胃)
  病例:王某,男,12歲。患兒外出旅行因暈車,途中出現嘔吐,頭暈,不思食,只飲礦泉水,旅行結束曾來診,以“頭暈待查”曾用青霉素,維生素C、維生素B6等輸液一次未緩解。次日來診訴頭暈仍劇,乏力,食欲欠佳,有時腹脹,無腹痛及吐瀉。查見舌薄白膩苔,邊有齒痕,辨症屬脾虛濕困,運化升清失常。以藿香正氣膠囊及水劑交替服用。兩日後復診,頭暈好轉,飲食恢復正常,但仍有乏力,舌膩苔已消,但舌略胖且有齒痕,此乃脾氣虛弱,予參蒼白朮丸調理1週,諸症悉除。

5 小結
  藿香正氣製劑根據《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藿香正氣散而組方,該方以藿香為主藥,外散風寒,內化濕濁;輔以夏曲、厚朴和胃降逆,寬胸腹之漲滿;佐蘇葉、白芷外散風寒,芳香化濕;陳皮、茯苓、白朮健脾運濕;大腹皮行氣利濕;桔梗宣肺利膈;生薑、大棗調和脾胃;以甘草調和諸藥。方中蘊含了二陳湯、平胃散的諸多功效。該藥所對應的以中醫“外感風寒,內傷濕滯”之症,往往是以某一症狀為突出表現,是西醫常以“某某待查”來作為臨時診斷病名的一組症候群。根據筆者多年的臨床經驗,該藥服水劑起效快,效力較強,膠囊劑相對口味稍淡,可用於能吞服藥丸的兒童,但起效稍慢;辨症中除臨床主要症狀,最關鍵的是要與舌苔象相結合,薄白膩苔既是診斷該類症候的要旨,其消失與否也是是否停藥之指標;應注意的是此症候如己有化濕熱之傾向,則用該藥反而不妥,故辨症中須要細察藥力所及,應中病即止,不要超量長時間服用。

(收稿日期:2002-05-29)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2月 第9卷 第12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