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中醫藥治療銀屑病實驗研究進展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胡東流,范瑞強,禤國維(廣東省中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慢性、復發性、頑固性皮膚病,以紅色丘疹或斑塊上覆多層銀白色鱗屑為特徵;世界範圍發病率均較高,自然人群中的發病率為0.1%~3%。現就近年中醫藥有關本病實驗研究文獻綜述如下。
1中醫證型研究
張氏等將本病分為風濕血燥、血虛風燥、瘀滯肌膚三型,採用血液流變學檢測方法發現在各切變率下全血粘度、紅細胞剛性指數增高最為明顯,且按上述分型次序呈逐步上升趨勢,在瘀滯肌膚型達到最高值,表明此型患者已出現明顯的微循環障礙。劉氏等報導32例不同證型銀屑病患者及30例健康對照者紅細胞變形能力及膜ATP酶活性的檢測結果,銀屑病患者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Na+-k+-ATP酶活性增高而Ca2+-Mg2+-ATP酶活性降低,異常的程度依次是:血瘀型>血燥型>血熱型,提示銀屑病的確具有血瘀證指征。
Fas系統和bcl-2家族是調控細胞凋亡的自身基因,Fas系統表達產物Apo-1和Apo-2.7對細胞凋亡起誘導促進作用;bcl-2則能防止和抑制多種因素觸發的細胞凋亡,延長細胞壽命。王氏等對不同證型的銀屑病患者淋巴細胞凋亡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銀屑病患者Apo-1和Apo-2.7水平明顯高於健康對照組,其在各型之間的表達情況為:血熱型>血瘀型>血虛型;bcl-2在銀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上的表達顯著低於健康對照組,各型間按血虛、血瘀、血熱依次降低。提示各型銀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凋亡程度的不同與機體正氣的盛衰有關。轉化生長因數β(TGFβ)是轉化細胞生長的一種自分泌因數,可誘導正常細胞轉化,對培養的角質形成細胞有抑制增殖、促進凋亡作用,對培養的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及遷移也有抑制作用。彭氏等研究表明,銀屑病患者。TGFβ對角質形成細胞增殖的負性調節能力下降,導致增殖失控,此點為血熱、血瘀、血燥三型患者所共有,與此同時,作者認為銀屑病患者。FGFβ活性異常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機體反應的變化,中醫辨證分型更接近於反映病機變化本質。程氏探討了銀屑病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數(TNFα)水平與中醫辨證的關係,結果顯示,血虛風燥型銀屑病患者TNFα水平顯著低於正常對照組及血熱型組。
2中藥單(體)方及複方研究
路氏等研究不同濃度的17味中藥對體外培養人表皮細胞增殖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生地黃、當歸、川芎和赤芍等有極顯著的抑制表皮細胞增殖效應,從細胞水平證實了它們作為治療銀屑病的有效方劑--加味四物湯中的基本成分確有療效;白花蛇舌草、牡丹皮、莪朮和紅花抑制作用突出,作為加味四物湯中的添加成分有助於提高療效。
血小板活化因數(PAF)是一種磷脂類強效炎症介質,銀屑病皮損鱗屑中存在PAF活性,且含量高於正常人;中性粒細胞表面存在PAF受體,PAF與PAF受體的結合使真皮血管內的中性粒細胞向表皮趨化、聚集,從而促使銀屑病的發病。秦氏等的研究表明,銀杏葉有效成分銀杏葉內脂能拮抗PAF受體活性,從而抑制PAF活性表達,抑制中性粒細胞向表皮的趨化反應而治療本病。陳氏等用依賴性細胞株。B99增殖反應MTT檢測法測定了銀屑病患者口服銀杏葉提取物前後及不同發病階段血清中IL--6水平,結果患者IL--6水平較正常人增高且與病程嚴重程度有關,口服銀杏葉提取物治療2~4周後IL--6水平下降,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提示銀杏葉提取物可能有直接或間接抑制IL-6分泌的作用。田氏觀察了4種苦參生物鹼(苦豆堿、苦參堿、氧化苦參堿和槐果堿)對Colo16細胞增殖的影響,探討苦參治療銀屑病的機理,結果表明,苦豆堿在400、200、100、50mg/mL時對Col016細胞增殖均有明顯抑制作用;苦參堿和氧化苦參堿僅在400mg/ml濃度時有明顯抑制作用;而槐果堿在各濃度均無此抑制作用,證實苦參中確實含有抑制角質形成細胞生長的有效成分。張氏等採用流式細胞儀測定亞二倍體細胞含量、DNA片段化分析和膜聯蛋白凋亡檢測法,觀察氧化苦參堿對角質形成細胞凋亡的影響,結果發現,氧化苦參堿使角質形成細胞的亞二倍體細胞、DNA片段化率及磷脂酰絲氨酸膜外化細胞含量明顯升高,提示一定濃度的氧化苦參堿可誘導角質形成細胞凋亡,闡述了氧化苦參堿抑制角質形成細胞生長的內在機制。
吳氏等探討了丹參素對銀屑病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粘附分子表達的影響,免疫組化研究顯示,在活動期銀屑病患者皮損及皮損周圍角質形成細胞中觀察到多種粘附分子(如FLA-1、ICAM-l、VCAM-1)表達的增高,且程度與皮膚內炎性浸潤細胞的數目呈正相關,銀屑病患者血清中亦有多種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的升高,丹參素能抑制銀屑病患者粘附分子的表達而達到治療效果。
馮氏等檢測了30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服用青黛膠囊前後角朊細胞中與細胞凋亡密切相關的原癌基因c-myc的表達,結果發現,銀屑病患者治療前皮損處的表達水平明顯增高,治癒後其表達水平下降,提示角朊細胞中c-myc的表達水平與銀屑病的病理改變明顯相關,青黛膠囊可通過降低表皮角朊細胞中c-myc的表達水平而達到治療目的。
涼血活血湯是已故著名老中醫張志禮教授治療本病的經驗方,由白茅根、生地黃、紫草根、茜草根、板藍根、山豆根、熟大黃、羚羊角粉等組成。婁氏、李氏等的研究表明,涼血活血湯能降低患者血漿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a和血清白介素8(IL-8)的水平,糾正銀屑病患者體內花生四烯酸代謝的異常,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從而發揮治療作用。
血清白介素6(IL-6)在一定條件下能誘導和促進角質形成細胞的過度增生,增加T細胞在表皮內的聚集,促進銀屑病皮損的炎症形成;TNFa是重要的促炎症細胞因數,亦能促進銀屑病皮損的炎症形成。楊氏等探討了銀屑病患者口服竹黃顆粒劑前後工IL-6和TNT。水平的變化,結果顯示,竹黃顆粒在使患者皮損、臨床症狀恢復正常的同時,IL-6和TNTa水平也恢復正常。
馬氏等以克銀I號膠囊治療進行期尋常型銀屑病40例,結果治癒29例,有效9例。治療後,患者表皮中表皮生長因數(EGF)水平降低,提示克銀I號膠囊能夠通過抑制EGF而減弱表皮細胞的增殖分化效應,從而減輕皮損表皮角化過度、角化不全及真皮炎症細胞浸潤,發揮治療作用。
3 外用藥研究
江氏等自製銀屑靈塗膜劑外用治療本病,並與蒽林軟膏對照進行療效比較。動物實驗表明,銀屑靈塗膜劑具有抑制小鼠陰道上皮細胞的有絲分裂作用,同時可顯著增加鼠尾部鱗片表層的顆粒層,改變表皮的角化形式,從不全形化轉為有顆粒層形成的完全形化,糾正角化不全而起到治療本病的作用。王氏、李氏等亦證實了喜樹果塗膜劑、去氫駱駝蓬堿軟膏能夠抑制表皮細胞的增殖和影響表皮的角化過程,二者有治療本病之功效。
4述評
銀屑病是一慢性、反復發作的難治性皮膚病,病因至今不明,臨床難以根治。一些西藥如抗腫瘤藥物、免疫抑制劑、維甲酸類、皮質激素等由於只是針對銀屑病複雜發病機制環節中的一部分,所以治療難以徹底,同時,藥物本身對機體產生毒性,使其不良反應幾乎難以避免。中醫治療方法頗多,相應地出現了很多的治療方藥,青黛膠囊、雷公藤片、丹參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等在臨床應用中得到了大力推廣,並獲得了可靠的良好療效;其他一些複方中藥製劑和單味中藥提取物如銀杏葉內脂、氧化苦參堿、喜樹果塗膜劑、去氫駱駝蓬堿軟膏等治療本病亦顯示出一定的效果和苗頭。中醫藥治療銀屑病可延長復發時間,不良反應小,療效確切,其治療上的優勢不容忽視。對難治型銀屑病要從改善患者體質入手,結合中醫抗腫瘤、抗增生、活血化瘀思路分型辨證施治;實驗研究上要以病證結合理論為根本出發點;把握現今銀屑病研究的主要發展方向,沿用當前臨床行之有效的血熱、血燥、血瘀三個證型,從“血”論治銀屑病;同時整理總結名老中醫和著名專家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民間驗方,篩選療效確切的中藥複方和單體製劑,探討其療效機理,進而研製出一批療效高、無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小的中藥新藥。
外用藥是銀屑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外用藥物雖不能達到根治效果,但合理的外用藥物治療能獲得近期或長期的緩解,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或社會生活質量,控制病情、延長緩解期、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中醫藥性質溫和,刺激性小,相對不易激惹刺激新發皮疹,但中醫外用藥物對銀屑病患者皮損部免疫炎症反應的影響、中醫藥的局部免疫治療作用、外用藥物作用的靶位,以及外用藥物的透皮、皮內分佈、代謝、吸收等藥效學、藥代動力學評價方法或技術等尚為欠缺,中醫外用藥的深層次藥理機制有待闡明。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5年3月第12卷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