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中藥治療放置節育環後陰道出血78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曹 楓 馮丹晨 劉曉明
(河北省直屬機關第一門診部 石家莊 050051)
放置宮內節育器是目前中國育齡婦女廣泛採用的一種避孕措施。但放環後的一些不良反應卻一直未得到很好地解決,尤其是陰道出血,使很多婦女感到痛苦不適,甚至最終放棄節育器避孕。據報導,放環後婦女陰道出血淋漓不盡或月經周期縮短、經量增多者可佔到15%~51%。針對此種情況,筆者於1993年6月~2001年12月,對78例上環後出血的病人進行了中醫治療的系統觀察,同時用西藥治療30例作為對照,現將觀察結果報導如下。
1 臨床觀察
參照《中醫婦科學》月經病有關章節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診斷標準:(1)上環後月經量明顯較上環前增多或造成貧血;(2)上環後月經經期前後陰道出血淋漓不盡超過7d;(3)上環後月經周期紊亂,不規則陰道出血。符合以上三項之一者即可診斷。排除病例標準:(1)既往曾患有功能性子宮出血;(2)有剖宮產史;(3)患有子宮肌瘤或卵巢囊腫;(4)婦科檢查有陰道、宮頸或盆腔炎症;(5)肝腎功能不正常或凝血功能異常。按上述標準選擇患者108例,年齡21~45歲,均有生育史。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78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按症候分成肝經濕熱及肝腎兩虧型。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2.1.1 肝經濕熱型
主要表現:放環後月經周期不變,經量正常或稍多,行經時間與放環前相同,但行經前後有少許陰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持續7d以上,有時白帶增多,有臭味。處方:炒梔子6g,當歸10g,白芍12g,龍膽草12g,瞿麥15g,車前12g,土茯苓30g,柴胡6g,生地黃9g,仙鶴草30g。每日1劑,服至下次月經來潮,連用2個周期。
2.1.2 肝腎兩虧型
主要表現:上環後月經周期縮短,有時經期延長,經量多或上環後周期紊亂,出血時多時少。處方:生熟地黃各30g,當歸9g,茯苓15g,山藥70g,枸杞子15g,女貞子12g,墨旱蓮30g,炒杜仲15g,川斷15g,菟絲子20g,烏梅炭10g。服藥方法同肝經濕熱組。
2.2 對照組
口服6-氨基乙酸,每次2g,每日3次;諾氟沙星,每次2粒,每日3次。自月經第3天起,連續服用10d,共服2個周期。
3 療效判定標準
(1)臨床治癒:症狀完全消失,停藥後6個月經周期未見復發者;(2)顯效:出血量明顯減少或出血時間較前減少3~4d以上者,或症狀完全消失,但停藥以後3個月內復發;(3)無效:治療2個月經周期症狀無改善。
4 結果
經過2個月經周期的服藥觀察,中藥組78例中臨床治癒38例(48.7%),顯效23例(29.5%),無效17例(21.8%),總有效率為78.2%;西藥對照組30例中臨床治癒7例(23.3%),顯效8例(26.7%),無效15例(50%),總有效率為50%。兩組治癒率相比有顯著差異(P<0.05),總有效率相比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總之,中藥組的療效明顯優於西藥組。
5 討論
帶環出血原因很多,據有關文獻報導,與感染、內分泌紊亂、免疫調節異常、子宮內膜活性成分變化及子宮內膜血管通透性異常改變等有關。據筆者觀察,帶環出血以子宮內膜慢性炎症者居多,也有相當部分患者帶環後影響月經周期,可能與帶環導致排卵改變、黃體功能異常有關。因此,我們以清熱利濕和調補肝腎為主進行治療,並隨症加減,以達到抗炎和調整內分泌的目的,服藥也隨月經周期變化,時間相對較長,3個月為一療程。結果顯示:清熱利濕、調補肝腎法對放環後陰道出血的療效均優於西藥組。宮內節育器在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使用非常普遍,採用特色中藥控制上環後出血,確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收稿日期:2002-11-18)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4月 第10卷 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