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吳立文教授運用宣肺法治療咳嗽經驗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韓紅幗(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吳立文教授長期從事中醫內科臨床、教學,臨床經驗豐富,尤其是對咳嗽的治療獨具匠心。蘭州地區因為地理、環境、氣候等因素,每到冬春季咳嗽患者頗多,症狀表現為咳嗽、咳痰,並伴有諸如咽癢咽痛、頭身疼痛、發熱惡寒、胸悶不適、納差乏力等,且多數患者是在西藥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因遷延不癒而前來求治。吳師運用宣肺止咳法治療各種咳嗽並獲效明顯。筆者隨師診治,受益非淺,茲將吳師運用宣肺法治療咳嗽的經驗作一介紹。
1宣肺止咳的機理
對於引起咳嗽的機理,一般以“肺氣上逆”概括之。導師認為,內科醫著及教材對於咳嗽、喘證的病機均以此闡述,但二者的臨床表現不同,其病機也必然有不同之處,單純言“肺氣上逆”,對咳嗽的機理說明似乎針對性不強。喘證的機理主要在於肺氣上逆,而咳嗽的機理在於肺失宣降,且以肺氣失宣為主。不僅外感咳嗽以肺氣失宣為主要機理,即使內傷咳嗽也與肺氣不宣的機理密切相關。咳嗽之有痰者,其痰的生成及咳痰不爽,均與肺氣不宣相關。
咳嗽有外感、內傷之分。外感咳嗽,不論風寒、風熱、風燥侵襲,因邪束衛表,肺失宣發,氣機不利,呼吸不暢而咳嗽,除伴寒熱表證外,多出現咽癢、鼻塞、流涕,或胸悶不適,且多咳而不暢,以肺氣不宣為主要病機。因此,外感咳嗽的治療必以宣肺為主,結合外邪的性質解表散邪。對於內傷咳嗽,因於邪實而致者,由於內邪阻滯,如痰濁、痰熱、鬱火等病理因素的存在,往往閉阻肺氣而不宣,引起或加重咳嗽。要消除內邪,須結合宣肺治療;即使虛證,也為虛中挾實,氣虛、陰虛之患,易兼痰與火熱。對此,需結合宣肺法進行治療。
基於上述認識,導師在咳嗽的治療中,非常重視順應肺的生理特性,調理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宣肺止咳為其常用之法。導師認為,對咳嗽的治療,宣肺法可用於各個類型,不論是外感咳嗽,還是內傷咳嗽,肺氣宣暢則咳嗽自止。內傷咳嗽之實證,在治療實邪時,酌配宣肺之法;兼有虛象者,應酌情扶正;在宣散時當注意同時調護正氣。當宣不宣,治不得法,強止其咳,則可能斂澀留邪,反而越治越咳,造成慢性久咳不癒。
2宣肺止咳的方藥應用
宣肺是直接治肺法之一,通過宣通肺氣,恢復其宣發佈散功能,有助於解除表邪及肺主氣、司呼吸、布散水穀精微等功能的調節。治療咳嗽,運用宣肺法,必須辨證靈活採用。或宣而溫之,或宣而清之,或宣而潤之,或宣而補之。為便於臨床應用,導師主要分為溫宣與清宣兩法,並與其他治法相結合,方藥多以止嗽散為基礎進行化裁而用。導師認為,止嗽散所治之證,原為外感風寒咳嗽經服解表宣肺藥後而咳仍不能止者。風邪犯肺,肺失清肅,雖經發散,其邪未盡,故仍咳嗽。此時外邪雖少,但肺氣尚失于宣降,治之之法,仍重在宣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肺為嬌臟,過熱過寒均可導致咳嗽遷延不癒,而此方“溫潤平和,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啓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該方宣中有降,既注意順應肺的生理特性,又注意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的臟性特點,故運用得宜,可適於治療各類咳嗽。在此基礎上,分別擬定溫宣止咳方與清宣止咳方。兩方均取止嗽散之桔梗開宣肺氣為主藥,該藥苦而辛平,功擅宣通肺氣,並有較好祛痰作用;取紫菀炙用,辛散苦泄以開肺,《本草正義》認為本品“專能開泄肺鬱,定咳降逆,宣通窒滯”,且祛痰作用較強,溫而不熱,質潤不燥;制百部潤肺化痰,甘潤苦降,微溫不燥,外感、內傷多類咳嗽皆可伍用。上藥配伍,宣肺化痰,是止嗽散“溫潤平和,不寒不熱”用藥特點的主要體現。
溫宣止咳方由桔梗10~15g,蜜紫菀、蜜百部各15g,橘紅、白前、炙杏仁各10g,炙甘草6g組成(以上為成人用量,小兒酌減)。本方主要適用於風寒、涼燥、痰濕咳嗽。風寒咳嗽表寒未解者,酌加蘇葉、荊芥、防風;表寒甚者可加麻黃;胸悶加枳殼;痰白量偏多者加茯苓;痰濕咳嗽加半夏、茯苓、枳殼(即合用枳桔二陳湯)。
清宣止咳方由桔梗10~15g,蜜紫菀、蜜百部各15g,橘紅、前胡各10g,杏仁15g,浙貝母10g,瓜蔞皮15g,炙甘草6g組成。本方主要適用於風熱、燥熱、風寒化熱、痰熱引起的咳嗽。風熱咳嗽表熱未解者,酌加牛蒡子、連翹、薄荷;燥熱咳嗽減橘紅,加沙參、麥冬、知母;痰熱咳嗽痰黃量多者,加桑白皮或葶藶子;清肺瀉熱祛痰,加魚腥草、黃芩,或取祝諶予的經驗用藥伍青黛、木瓜;胸悶加枳實;痰粘難以咳出者加海蛤粉;痰中帶血者加梔子、白茅根;兼肺陰不足者,加沙參、麥冬、百合、玉竹。
上述宣肺兩方,清宣止咳方尤為常用,是導師根據自己多年臨證經驗調整制定的止咳良方。筆者在導師指導下將此方運用於臨床治療,常取得很好的療效。上述兩方均加用橘紅,意在取其燥濕化痰、理氣寬中之功,凡咳嗽而痰較多者,皆任用,根據岳美中教授的經驗,該藥可除咽癢而緩解咳嗽,故常將止嗽散方中的陳皮易橘紅而用之。
3典型病例
王某,女,25歲,工人,2003年5月12日初診。10多天前受涼,出現鼻塞,咳嗽,咳出黃痰。咽疼不適,聲音帶啞,因產後33d正在哺乳,怕影響小孩而未服藥治療。近幾日咳嗽逐漸加重,並伴頭痛不適,胸悶或痛,口乾口苦,口渴喜飲,舌紅,苔薄偏黃,脈細數。查:咽部充血有濾泡,扁桃體不腫大。此屬外感咳嗽,由於外感風寒,入肺化熱,肺中蘊熱,失于宣肅而致。治以宣肺清熱、祛痰止咳。處方:桔梗、蜜紫菀、蜜百部各15g,前胡、橘紅、浙貝母各10g,瓜蔞15g,青黛、木瓜各10g,魚腥草20g,枳殼、蔓荊子、杭菊花、辛荑各10g,生甘草6g。3劑後咳嗽得癒。(收稿日期:2004—03—25)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4年11月第11卷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