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朱秉宜辨治便秘的經驗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史仁傑 谷雲飛
(江蘇省中醫院 南京 210029)

  朱秉宜教授是1991年由衛生部授予帶徒傳授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500名老中醫之一,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授予江蘇省名中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朱老對便秘的治療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現將其中的一些經驗介紹如下。

1 辨症用藥
1.1 燥熱內結型
  症見大便乾結成團狀,數日一行,排便困難,腹脹滿不適或脹痛,煩躁易怒,口乾喜飲,面部易起粉刺或有油膩,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滑。此型多見於形體較壯實的青、壯年女性。治宜清熱導滯通便。方用增液承氣湯加減:生大黃、玄明粉、炒枳實、生地黃、玄參、天門冬、麥門冬、黃芩、檳榔、厚朴、甘草等。

1.2 陰虛津虧型
  症見大便乾結難解,數日一行,口乾欲飲,腹脹不適,精神欠振,舌質乾紅少津有裂紋,苔薄,脈細或細數。此型多見年老體弱者。治宜滋陰潤腸通便。方用麻仁或五仁湯:天門冬、麥門冬、玄參、生地黃、火麻仁、瓜蔞仁、生白朮、生白芍、炒枳實、當歸、郁李仁、柏子仁、萊菔子、決明子等。

1.3 血虛腸燥型
  症見面色蒼白少華、頭昏心悸,大便乾結難下,數日一行,口乾欲飲,精神欠振,舌淡,苔白,脈細弱。此型多見於產後失向較多或大出血術後病人。治宜養血潤腸。方用四物湯合潤腸丸加減:生、熟地黃,當歸,白芍,何首烏,生白朮,火麻仁,枳殼,甘草,桃仁等。

1.4 氣虛內結型
  症見神疲氣虛,面色蒼白,大便乾結或大便雖不乾硬仍然難解,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便後疲乏,或伴腹脹不適,納呆食少,舌淡,苔薄,脈細弱無力。治宜益氣助運導滯。方用黃耆湯加減:黃耆、黨參、白芍、生白朮、升麻、柴胡、焦山楂、陳皮、枳殼、火麻仁、郁李仁等。

1.5 陽虛便結型
  症見大便艱澀難下或不便,數日一行,畏寒怕冷,腰膝酸軟腹冷痛,小便清長,夜尿較多,舌淡,脈沉細。多見於老年體弱者。治宜溫陽通便。方用濟川煎化裁:肉蓯蓉、胡桃肉、淫羊藿、制附片、澤瀉、升麻、枳殼、當歸、牛膝等。

2 隨症用藥
  對便秘伴有腹脹、腹痛,常用炒枳(實)殼、檳榔、萊菔子、陳皮、烏藥、延胡索等理氣導滯止痛藥;對肝鬱脾虛所致的腹痛,則多用白芍、延胡索、青皮、香椽、陳板等;對虛寒性腹痛,則多用炮薑、烏藥、淡吳茱萸、煨木香、甘草等;對兼有瘀滯者則另加赤芍、當歸等。另外,對腹痛者,朱老還喜用烏梅10g加入方中以起活血通脈之功。清代楊時泰《本草述鉤元》謂烏梅有“去痹利筋脈”的作用。

  在慢性結腸炎也有以便秘為主症者。這類便秘因脾胃虛弱,濕熱阻滯,運化失司所致者為多,與燥熱內結之實熱便秘迥異。治療應健脾助運與清熱導滯並施。對此類便秘,朱老喜用生白朮(多用至20g),另加用決明子,萊菔子,枳實(殼),生山楂,生、熟大黃,白芍等,每獲良效。

3 典型病例
  方某,女,49歲,1999年3月27日初診。大便乾結難解10餘年,常服通便藥。3月9日纖維結腸鏡檢查示正常結腸,現大便乾結,腹脹痛不適,口乾喜飲,舌紅,苔薄黃,脈細滑。此為陰虛燥熱內結症,治宜滋陰潤腸通便。藥用:全瓜蔞30g,生白朮20g,白芍15g,當歸、玄參、天麥冬、生地黃、萊菔子各20g,黃芩10g,決明子30g,枳實15g。7劑。

  二診(1999年4月3日):藥後大便日1次,質軟,排便通暢,腹不脹痛,口乾改善,舌質偏紅,苔薄,脈細。將原方萊菔子改為郁李仁20g。7劑。

  三診(1999年4月17日):大便日1次,糞便軟或厚糊狀,排便通暢,無腹痛腸鳴,口不乾,舌正苔薄。改用麻仁丸,5g/次,2次/d,以鞏固療效。同時囑患者注意飲食調節,定時排便。

(收稿日期:2002-08-05)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2月 第10卷 第2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