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克粘湯治療骨關節損傷後關節粘連僵硬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章細華 丁玉炎 張小平 鄒水紅
(江西省高安市中醫院 高安 330800)
骨關節損傷後關節粘連僵硬,治療上常需較長時間,有些病例治療上比較困難,療效不滿意。筆者應用自擬克粘湯治療較嚴重的關節粘連僵硬,收到滿意療效,現將 1998年以來診治的39例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齡10~19歲6例,20~49歲21例,50~59歲8例,60歲以上4例。病因:柯雷氏骨折5例,肱骨內髁骨折4例,肱骨外髁骨折3例,孟氏骨折6例,尺骨鷹嘴骨折2例,髕骨骨折7例,股骨下1/3骨折3例,肘關節脫位1例,內外踝骨折5例,股骨內髁骨折2例,跟骨骨折1例。以上骨折均係經治療後功能復位或接近功能復位並經其它治療後功能改善不滿意者,病程6~11週9例,12~23週18例,24週以上12例。患側關節屈伸活動範圍較健側平均減少度數為腕關節56°,肘關節68°,膝關節75°,踝關節34°。
2 治療方法
克粘湯組成:黃耆60g,肉桂10g,海藻30g,伸筋藤30g,當歸10g,土鱉蟲15g,地龍15g,川芎6g,鱉甲25g,丹參15g,生地黃10g。加減:上肢加薑黃;下肢加牛膝;局部溫度高者加牡丹皮、地骨皮、黃柏;局部溫度較患肢低且感畏寒者加桂枝、制川烏;陰虛者重用生地黃;挾濕者加木瓜、薏苡仁;肢體麻木者加烏梢蛇;痛甚加全蠍。10d為一療程,一般3~4個療程。
在服中藥期間,指導患者正確的功能鍛煉。肘關節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允許有輕微疼痛的伸屈活動;腕、踝、膝關節以被動活動為主,主動活動為輔,循序漸進,逐步增加活動次數和強度。
3 治療效果
每療程增加關節屈伸度平均為:腕關節10°,肘關節15°,膝關節8°,踝關節7°。一般第2療程增加活動範圍度數較多,第4療程較少。
4 典型病例
陳某,男,32歲。因跌傷致髕骨骨折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後關節腫脹,膚色偏暗,局部溫度偏低,術後71~100d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絡中藥內服加功能鍛煉,右膝關節活動範圍從伸屈0°~60°增加至0°~70°,僅增加屈伸活動範圍10°。傷後101d再服克粘湯4個療程,伸屈範圍達0°~120°。
5 討論
骨關節損傷後常會遺留關節腫脹、疼痛、僵硬。有些病例治療上比較困難,關節功能改善緩,慢,甚至病廢致殘。損傷後的關節僵硬,主要為關節內外粘連所致,也可由於骨關節達不到功能復位,或骨化性肌炎所致。後二者非本文討論對象,而對於關節內外粘連引起的僵硬,一般採用功能鍛煉輔以中藥內服、薰洗及理療、按摩等方法治療,有時還須行關節鬆解術等外科手術治療,這些療法均有一定療效。筆者採用克粘湯治療並輔以功能鍛煉療效滿意。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堅者削之,結者散之”。克粘湯中黃耆行氣通絡;肉桂溫陽壯火,消腫止痛;海藻軟堅散結;伸筋藤舒經絡,利關節;土鱉蟲破堅逐瘀、通經活絡;鱉甲通利血脈、破瘀散結;丹參祛瘀生新;地龍通絡舒筋、緩解拘攣。以上諸藥共奏益氣溫陽、軟堅散結、舒筋活絡、消腫止痛之功,對軟化分解疤痕和粘連、鬆解關節拘攣有良好作用,故療效滿意。
另外,配合功能鍛煉應注意堅持循序漸進,主被動結合,不同的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並通過疼痛這一反饋機制來決定鍛煉的次數和強度,避免在軟組織未修復前功能鍛煉。
(收稿日期:2002-07-18)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1月 第10卷 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