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中西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100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張 鑫
(江蘇省江陰市中醫院 江陰 214400)
自1992年以來,筆者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100例,並作同期隨對照觀察,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00例觀察對象均由筆者作電子腸鏡檢查,經病理證實的本院門診或住院病人,並符合1993年太原全國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討論會制定的診斷和療效標準【中華消化雜誌,1993,13(6):354】。隨機分為中西醫結合組(治療組)、常規治療組(對照組)。
治療組為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37.5±2.2)歲;病程3月~18年,平均2.8年。其中初發型31例、慢性復發型18例、慢性持續性11例;病情輕度27例、中度19例、重度14例。潰瘍分布情況:全結腸18例、降結腸段以下19例、直腸乙腸結腸段23例。對照組為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33.7±2.1)歲;病程3~16年,平均2.9年。其中初發型24例、慢性復發型9例、持續復發性7例;病情輕度21例、中度10例、重度9例。潰瘍分布情況:全結腸11例、橫結腸段7例、直腸乙腸結腸21例。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除口服西藥外,配合中醫辨症論治,用以清熱利濕、補氣養血、緩急止痛。基本方為:炒黃柏15g,川楝子、延胡索、地榆各10g,當歸12g,白鮮皮15g,黃耆10g,赤白芍20g,苦參、紫草、莤草各10g。實證者加馬齒莧20g,黃連10g,金銀花20g;虛證者加炒白朮、黨參各15g,茯苓10g,淮山20g。1劑/d,煎水300ml,分兩次口服(150ml/次)。
對照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上海信誼製藥廠生產,0.25g/片),0.75g/次,3次/d;維生素B6,20g/次,3次/d;急性活動期病情嚴重者,加服強的松,10mg/次,3次/d,14d後開始減為2次/d,再服用14d後減為5mg/次,2次/d。
兩組患者均治療一個療程(2個月)後進行療效判定。
每週對所有患者進行觀察並記錄症狀體徵變化、大便形狀及次數、大便常規化驗,2個月後進行電子腸鏡復查。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1993年太原全國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討論會制定的診斷和療效標準【中華消化雜誌,1993,13(6):354】。分為近期治癒:大便成形無濃血、粘凍便,腸鏡檢查潰瘍消失。顯效:大便成形或次數減少,濃血或粘凍便明顯減輕,腹痛消失,腸鏡檢查潰瘍基本癒合或部分癒合。有效:腹痛消失,粘凍便減輕,腸粘膜充血,潰瘍部分癒合。無效:大便次數未改變,夾有粘凍便,潰瘍少量癒合或未癒合,腹痛未減輕。
2 結果
治療組:近期治癒43例,顯效11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對照組:近期治癒27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意義(P<0.05)。
3 討論
目前,臨床對潰瘍性結腸炎無特殊治療方法,西藥副作用較大,復發率高。筆者在半年隨訪過程中發現對照組治療無效原因與柳氮磺胺吡啶片對胃腸反應,中途停藥有關。筆者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有效減少了西藥副作用,使治療順利進行是取得效果的根本保證。
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屬“腸風”、“臟毒”範疇。筆者自擬方中用炒黃柏、白鮮皮、苦參、紫草清利濕熱;黃耆、當歸補氣生血,現代藥理有增強免疫功能作用,配苦參有袪腐生新修復結腸黏膜的作用。地榆、莤草涼血解毒,赤白芍緩急止痛;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並隨症加減共奏標本兼治的功效。
(收稿日期:2002-02-28)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3月 第10卷 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