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化痰醒腦液治療急性腦血管病111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張秀榮 陳鳳清 盧仁彬
(河南周口市中醫院 周口 467000)
筆者於1996年以來,根據腦血管病急期內風、邪熱、痰濁、瘀血等標實症狀突出,針對邪熱、痰濁、血瘀等,自擬清熱化痰、醒腦開竅、活血通絡之化痰醒腦液口服或鼻餵治療急性腦血管病111例,整體上糾正氣血運行的紊亂,促進神明恢復,使中風病理狀態迅速得到改善,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現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觀察按照《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診斷要點》選擇病人,均為我院住院患者,並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共計111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21例;發病年齡40歲以下者1例,41~51歲者12例,51~60歲者31例,61~70歲者42例,71歲以上者25例,平均62.15歲。全部病例均在發病10d以內入院,開始治療時間平均為發病後3~9d。均經顱腦CT檢查,其中腦梗恐92例(82.89%),腦出血19例(17.2%)。主要症狀有神志障礙、偏癱及語言障礙。中醫診斷分型:中臟腑30例,中經絡81例。除外中風脫症。中醫症狀、舌象、脈象觀察:神思恍惚16例(14.4%),輕度昏迷9例(8.1%),重度昏迷5例(4.5%),半身不遂111例(100%),偏身麻木60例(54.1%),口舌歪斜102例(91.8%),舌強語蹇或失語82例(73.9%),頭痛、頭暈70例(63.1%),噁心嘔吐70例(63.1%),抽搐14例(12.6%),嘔逆4例(3.6%),咯痰或痰多7例(6.3%),便乾、便秘55例(58.5%),舌質正常8例(7.2%),舌質紅60例(54.1%0,舌質黯紅或紫瘀斑60例(54.1%),舌苔黃膩73例(65.7%),舌苔薄白或白膩34例(30.6%),少苔或無苔4例(3.6%),脈弦滑57例(51.4%),脈弦滑大26例(23.4%),脈弦細滑26例(23.4%),脈結或代2例(1.8%)。對照組32例中男性13例,女性19例,平均年齡為62.6歲。兩組病情輕重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一般處理:絕對卧床,冰帽頭部冷敷、鎮靜、吸氧、吸痰,必要時氣管切開或插管,調控血壓,防治感染、應激性潰瘍、褥瘡等併發症;糾正水、電解質、酸鹼紊亂,並給予脫水降顱壓、溶栓、抗凝、營養及腦細胞保護劑。治療組在上述處理的基礎上,配合化痰醒腦液口服或鼻餵治療。方藥組成:黃芩、陳皮、半夏、茯苓、枳殼、竹茹、鬱金、石菖蒲、天竺黃、澤瀉、川芎、川牛膝、菊花。上藥經我院製劑中心研製,提取有效成分,高溫消毒裝瓶,製成化痰醒腦液(中風II號),每瓶250ml,每次125ml,分早晚兩次溫服。危重病人採用鼻餵給藥或少量分服。對照組只給予一般處理。腦出血急性期(除蛛網膜下腔出血)一律不用止血藥。
3 結果
採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分會“中風病中醫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觀察、統計療效,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組別 | n | 基本痊癒 | 顯效 | 有效 | 無效 | 惡化 | 總有效率(%) |
治療組 | 111 | 32 | 22 | 36 | 12 | 9 | 81.1* |
對照組 | 32 | 2 | 6 | 8 | 13 | 3 | 50.0 |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4 體會
急性腦血管病屬於中醫學“中風”的範疇。關於病因,古代醫家有主風火、主痰濕、主血瘀、主氣滯,各執一端。但臨床大量觀察資料表明,其病因往往是多種致病因素同時起作用。由於年老體衰或憂思惱怒、嗜食煙酒膏梁厚味,而致臟腑陰陽失調。陰陷於下,陽亢於上,內風煽動,痰濁不化,瘀血阻滯,最終導致氣血逆亂。腦位於人體之上,為元神之腑,其氣血逆亂在腦,致使元神散亂,清竅閉塞,發為薄厥、大厥之候,即今之中風。中風病後,多表現為半身不遂,言語蹇澀、肺氣不通、痰涎盛甚至嘔血等變化,是氣血逆亂在腦,全身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臨床資料表明,頭痛頭暈佔63.1%,便乾便秘佔58.5%,舌質紅佔54.1%,舌苔黃厚膩佔65.7%,脈滑佔51.4%。可見多數病人急性期表明之府,則進一步加重腦竅的氣血逆亂。因此針對邪熱、痰濁、血瘀及清竅被蒙,採用具有清熱化痰、醒腦開竅、活血化瘀作用的化痰醒腦液治療,能夠取得滿意的療效。自擬化痰醒腦液是由溫膽湯、菖蒲鬱金湯、芎牛湯組合而成,具有清熱化痰、醒腦開竅、化瘀解毒作用,腦血管病急性期配合化痰醒腦液口服或鼻餵,症藥吻合,故能獲得較好的療效。
現代醫學在治療上單純採用擴血管、抗凝、溶栓、抗腦水腫和止血等,其療效不能令人滿意。認為應從整體上糾正氣血運行紊亂,促進神明恢復,力求使中風的病理狀態得以改善,化痰醒腦液在這些環節上有一定作用。
(收稿日期:2002-03-12)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1月 第9卷 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