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扶正蠲痹湯加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36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程傳國
(三峽大學醫學院正骨研究所 宜昌 443003)
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各類藥物較多,雖可緩解部分患者的病情,但仍有大量的病例難以獲得滿意的療效。自1986年以來,筆者導中醫學理論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的病機,結合臨床實踐,總結出以扶正蠲痹湯為主加減治療本病136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136例患者,男性28例,女性108例;年齡9歲以下4例,10~19歲6例,20~29歲34例,30~39歲46例,40~49歲22例,50歲以上24例;病程6個月以內16例,7個月~1年42例;1年以上78例。腫瘤部位:指、腕關節42例,趾、踝關節44例,全身關節50例,其中24例為四肢及全身多關節僵硬、畸形改變。理化檢查:102例類風濕因子試驗陽性,66例骨關節X光呈類風濕關節炎改變。
2 辨症論治
全部病例均以自擬扶正蠲痹湯(黃耆、白朮、防風、太子參、黃藤、銀花藤、海風藤、絡石藤、雞血藤、甘草)為基本方。(1)風寒濕痹型:治宜溫經散寒、袪風除濕,藥用太子參、黃耆、白朮、防風、黃藤、雞血藤、忍冬藤、絡石藤、海風藤、制川烏、淫羊藿、桂枝、甘草。(2)熱化傷陰型:治宜清熱養陰、通絡止痛,藥用黃耆、防風、白朮、太子參、黃藤、雞血藤、忍冬藤、絡石藤、海風藤、生地黃、白芍、知母、烏梢蛇、地龍、當歸、甘草。(3)痰瘀交阻型:治宜豁痰逐瘀、通絡蠲痹,藥用黃耆、太子參、防風、白朮、黃藤、雞血藤、忍冬藤、海風藤、鹿角膠、杜仲、蜈蚣、半夏、制南星、甘草。血虛者加當歸、枸杞子。
3 臨床療效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癒:關節疼痛消失,腫脹明顯減輕,功能活動恢復正常,主要實驗室檢查指標正常,能參加正常工作或勞動,隨訪1年,以上未復發;顯效:關節疼痛、腫脹減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能參加一般工作和勞動;有效:關節疼痛、腫脹減輕,功能活動有進步,實驗室檢查指標無明顯變化,能生活自理;無效:與治療前比較,各方面均無進步。
3.2 治療結果
痊癒72例(52.9%),顯效32例(23.5%),有效18例(13.2%),無效14例(10.4%),總有效率89.6%。
4 典型病例
王某,女,50歲,三峽藥廠職員,1991年3月來院就診。3年前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曾內服中西藥治療,並施行過針灸、理療等,時有好轉,但逢勞累、寒冷則加劇,得熱則減。最近兩月來雙手指、腕關節疼痛,呈梭形腫脹,屈伸不利,舌黯,苔薄白,脈沉澀。實驗室檢查:血沉120mm/h,類風濕因子試驗(+)。X光片見:雙手指、腕關節明顯腫脹,關節間隙變狹窄。診斷:類風濕性關炎。治以扶正固本、溫經通絡、蠲痹止痛。處方:黃耆30g,防風10g,白朮10g,太子參15g,黃藤20g,雞血藤15g,銀花藤15g,海風藤15g,絡石藤10g,制川烏、制草烏各6g,穿山甲10g,桑枝10g,甘草8g,水煎服,每日1劑。服上方9劑後,自覺疼痛明顯緩解,囑其加強自我按摩及功能鍛煉。繼續服用上藥60餘劑後,雙手指、腕關節腫脹基本消失,關節活動大體正常。實驗室檢查:血沉18mm/h,類風濕因子試驗呈弱陽性,X光片見指腕關節間隙略有改善。將上方加枸杞子、當歸研末為丸藥,服用兩月餘後,隨訪,類風濕因子轉陰,已恢復正常工作,至今良好。
5 體會
類風濕性關節炎類似於中醫學的“骨痹”、“鶴膝風”、“歷節風”等病症,統屬於“痹症”範圍。現代醫學對本病的機理尚未完全明了。中醫學認為屬本虛標實之症,與風、寒、濕三氣雜合乘虛侵襲人體有關。因此,我們遵照這一原則擬方,以黃耆、白朮、防風(玉屏風散)、太子參益氣、扶正、固本;以藤類藥物舒筋通絡、清熱消腫除痹為主;並在辨症的基礎上選用蟲類搜剔之品,如烏梢蛇、蜈蚣、全蠍、穿山甲等,療效顯著。尤其關注的是黃藤和甘草的比例,通常比例為3:1。在臨床中,我們的經驗是:對頑痹患者,可逐漸加大黃藤用量(黃藤10~60g,甘草3~20g),循序漸進,患者由之而逐漸適應。即使這樣,應要密切觀患者不良反應,隨時調整。本病晚期,可見關節僵直變形、骨質改變和骨骼萎縮,甚至脊柱傴僂,尻以代踵,生活不能自理。對此,除辨症施治外,加強藥物薰洗、按摩和功能鍛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十分重要,否則可致關節功能喪失和廢用性萎縮。
(收稿日期:2002-03-11)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2月 第9卷 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