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小兒體質與傷食後脾系疾病病機演變規律探微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倪育淳 趙金文 趙紅艷 倪育淬
(山東中醫藥大學 濟南 250014)
體質是生活於人群中的個體在其生長發育過中,在遺傳和獲得的基礎上,通過種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機體臟腑陰陽活動的個性表現和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體質的不同狀況,決定著機體是否感受病邪而發病,同時也決定著病邪作用於機體的病理變化的不同。《醫宗金鑒》云:“人感受邪氣雖一,因其形臟不同,或從寒化,或從熱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故多端不齊也。”這種“病之陰陽,因人而變”、“邪氣因人而化”的觀點,充分說明了體質因素在疾病演變發展、疾病性質和轉歸中起重要的主導作用。
1 小兒的體質特點
體質是醫學乃至生物學領域中的一個古老而又重要的研究命題。對於小兒體質特點,古代醫家已有論述,如《靈樞‧逆順肥瘦篇》指出:“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總括了小兒體質的特點。自從《顱囟經》指出“凡孩子三歲以上,呼為純陽”和吳鞠通提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後,“純陽”和“稚陽稚陰”就成為對小兒體質認識的兩大學說。明代醫家萬全通過長期臨床觀察,提出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心常有餘肺常不足”及“腎常虛”的觀點,將小兒體質進一步具體化。
現代兒科醫家朱錦善將小兒體質分為正常質、痰濕質、氣虛質、內熱質、氣陰兩虛質5種類型,並指出平時保健宜忌。蘇樹蓉教授將其分為均衡質(陰陽相對均衡)與不均衡質(陰陽相對不均衡)兩大類,而在不均衡質中又具體分為肺脾質I、II型,脾型質I、II型(I型為陽多陰少型、II為陰多陽少型)4種體質類型。這些闡述對於認識小兒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治療均有重要意義。
2 體質與傷食後小兒脾系疾病病演變規律
脾胃為“水谷之海”,主運化水谷和輸布精微,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運化功能尚未健全,然小兒為“稚陽稚陰”之體,在向成人的“相對充實陰陽”的不斷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水谷精微較成人更為迫切,故常易為飲食所傷。現今獨生子女多,進食肥甘之品和零食的現象很普遍,加之小兒不知飲食自調,這些都加重了“脾常不足”的病理特點,使乳食失於腐熟,水谷精微失於輸布,而促使乳食停積,形成食積。《內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胃論》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育嬰家秘》云:“蓋小兒之疾屬胎毒者十之四,屬傷食者十之五,外或者十之一二。”這些都明確指出了內傷飲食在兒科發病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食積傷及脾胃,久之則氣血生化乏源,直接影響小兒健康成長和正常體質的形成。
總之,小兒極易為乳食所傷而形成食積,食積形成之後,因其體質等因素的影響,小兒脾系疾病病機的演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易熱性和易衰性、泛發性和主因性。
2.1 易熱性和易衰性
葉天士《幼科要略》指出:“襁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馮氏錦囊秘錄》云:“小兒氣稟純陽,血氣壅實,故臟腑稍乖,陰陽氣變,即壅盛於內,熏蒸於外,乃發熱也。蓋陰不能以配陽,血不能以配氣,故凡疾作屬火俱多。”這些都強調了小兒熱性疾病最為多見。小兒食積,因其體質的強弱有別,病程的長短不同,以及小兒飲食的差異,臨床上可人為地劃分為4個階段,即食積早期、食積化熱、鬱熱傷津、脾胃並傷。古代醫家對傷食後的階段性也有概括記載,如《古今醫鑑》云:“小兒脾胃,本自柔脆,食之過多,損傷脾胃、脾胃並傷,則不能消化水谷,水谷不化,則停滯而發熱,發熱既久,則損傷元氣。”指出傷食後形成食積的全過程為傷食早期、食積鬱而化熱、久則傷損元氣3個階段。《幼幼集成》云:“小兒之病,傷食最多……傷食一症,最關利害,如遷延不治,則成積成癖,治之不當,則成疳成癆。”
小兒食積初期多無症狀,或僅表現為食少、噁心、腹脹,舌質正常,苔厚膩。日久鬱而化熱,表現為面頰潮紅,口臭煩躁,大便乾,舌質紅,苔黃膩。胃喜潤,鬱熱日久傷及胃津,而致胃陰受損,見食火納呆,口渴欲飲,舌質紅赤,苔黃厚間有剝脫。食積日久失治,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不足,營衛並傷,肌表不固,更易感邪。少數偏陰體質,食積多從寒化,脾陽受損,表現為嘔吐腹痛。
2.2 泛發性和主因性
小兒食積形成後,如不及時糾正,往往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而食積在其中佔主導因素。小兒因其“脾常虛”的體質。內蒸於肌膚,腠理不固,更易感外邪而感冒。食積也引起咳嗽,《醫宗金鑑》稱“食積咳嗽”,其咳嗽以夜間及黎明時尤為明顯,《血證論》曰:“五更咳嗽,為食積之火,至時流入肺經。”常伴有腹脹、睡臥不寧、舌紅苔厚膩等。食積鬱熱與高熱驚也有密切關係,《嬰童百問》指出:“內有實熱,外挾風邪,心經受熱而積驚,肝經受熱而發搐。”小兒食火內存,更易感邪,表邪化熱入裡,內外合邪,導致心肝火動,則抽搐。這類患兒多因飲食營養較豐富,或有暴飲暴食史。此外小兒食積還與哮喘、癲癇、夜啼等多種疾病有關。
3 小結
體質決定疾病病理變化,並影響疾病的症候類型;體質具有長期性和階段性,“症”具有及時性、短暫性。小兒時期陰陽從幼稚階段開始,逐漸充實、旺盛的發展趨勢,為小兒整個生長發育過程的體質特點。但是,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小兒有著不同的形態結構、功能特點、心理狀態和病症規律。筆者認為,在1~12歲的小兒中,“脾常不足”貫穿其中,食積中焦為其常見之狀態。臨證應詳查小兒體質之共性和個性,才能切合病機,指導處方用藥。
(收稿日期:2002-06-11)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2月 第9卷 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