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推拿按摩配合中藥熱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170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趙道洲 柳 直 田旭東
(甘肅省中醫院 蘭州 730050)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很多,其療效評價不肯定。1998年10月~2001年7月,筆者對170例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進行專項手法加中藥熱敷治療,並與85例單純採用機械床牽引,口服及靜脈給藥的患者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所有患者均為住院病人,共255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70例,其中男85例,女85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74歲,平均47歲;病程最長30年,最短30d;有外傷史者110例,無明顯誘因者60例。對照組85例,男48,女37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82歲,平均50歲;病程最長30年,最短15d;有外傷史者60例,無明顯誘因者25例。兩組一般情況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具有典型臨床症狀和體症,經X光片、CT和MRI確診,並排除脊柱腫瘤、結核、無菌性炎症等疾病可能。

2 治療方法
2.1 推拿按摩
2.1.1 治療原則
  改變神經根與突出物的相對位置,鬆解粘連,解除或減輕對神經的壓迫,加強局部氣血循環,促使損傷的神經根恢復正常功能。
2.1.2 手法
  滾法、揉法、按法、扳法、拔伸法、搓法。
2.1.3 取穴
  阿是、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絕骨、昆侖等。
2.1.4 操作
  患者俯臥位。醫者立於患者左側,用滾法在腰部脊柱兩側骶脊肌上和患側下肢往返治療10min,重點在腰部。用大小魚際揉法鬆解治療以上部位5min。再用肘部(尺骨鷹嘴)和拇指,按以上穴位,側重於肘部對脊柱兩側夾脊穴的點按及對筋肉的彈拔,以得氣為度。必要時用脊柱定位旋轉扳法及拔伸法調整脊柱以恢復良好的脊柱穩定性。最後用搓法搓足太陽膀胱經5min以手掌發燙為宜。以上手法,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

2.2 中藥熱敷
2.2.1 治療原則
  補益肝腎、疏風散寒、通絡止痛。
2.2.2 方劑
  自擬外用方:防風15g,荊芥15g,川芎15g,當歸25g,川續斷15g,獨活15g,桑寄生15g,杜仲15g,懷牛膝30g,伸筋草30g,土龞蟲30g。
2.2.3 方法
  上方藥物裝入縫製的布袋中,水煎30min後倒入黃酒100ml、陳醋150ml,再用文火煮5min後,取藥袋熱敷於患處,藥袋上覆蓋塑料布及厚毛巾以減緩熱量散失,延長熱敷時間,增強治療效果。以上方法可以每日治療1次。

2.3 對照組
  按常規予機械床牽引,每週1次,4次為一療程。期間配合口服活血化瘀、疏筋通絡的中藥製劑,以及靜脈滴注紅花注射液(40ml,每日1次,7d為一療程)。

3 臨床療效
3.1 療效標準
  顯效:症狀及體症消失,腰及雙下肢功能活動正常;有效:症狀及體症明顯減輕,腰及雙下肢功能活動受限情況明顯改善;無效:症狀及體症無明顯緩解或中途症狀加重,改用手術治療或用其它治療方法和藥物。
3.2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組 別
顯效
有效
無效
有效率(%)
治療組
170
145
23
2
98.8*
對照組
85
56
20
9
89.4
注:經Ridit檢驗,u=2.68,P<0.01

4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主症為腰腿疼痛,活動不利,肌膚不仁,屬中醫學中“痹症”、“腰腿痛”等範疇。本病根於肝腎虧虛,源於風、寒、濕內侵結於經脈,氣滯血瘀,不通則痛而發病。故治療當以補益肝腎、袪風除濕、疏經通絡、活血化瘀為原則。筆者自擬的外敷藥方中杜仲、懷牛膝、川續斷補益肝腎、強筋骨,又能引血下行、引藥下行;川芎活血行氣、袪風止痛;黃柏清熱除濕,又能舒筋活絡;配以黃酒、陳醋增加活血化瘀、舒筋通絡之功。採用局部外敷的方式,藥力可以直達病所,避免了口服或靜脈給藥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

  筆者採用的這套按摩方法集鬆解、調理和復位於一體,既可以矯正脊柱微細解剖部位改變(“筋出槽”、“骨錯縫”)來調衡脊柱,又能夠增強肌力,防止肌肉萎縮以增加脊柱穩定性,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控制神經末梢的興奮性,消除組織粘連,從而有利於突出物的還納,緩解對神經根的壓迫。為患者解除病痛的折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2-06-19)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2月 第9卷 第12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