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辨證治療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王 幼 孟昭彥 王春霞 許蘭英
(內蒙古包頭市鋼職工醫院 包頭 014010)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瀉、膿血便、腹痛和裡急後重,病程漫長,反覆發作。西醫在治療上缺乏特效方法及藥物。筆者運用中醫辨證治療32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32例均來自我院門診及住院病人。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20~30歲者11例,31~40歲者15例,41~55歲者6例;病程2年以內者20例,2~8年者9例,8年以上者3例。所有病人均經大便常規檢查及培養除外菌痢、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變;結腸鏡檢查:可見不同程度的結腸粘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符合《實用內科學》診斷標準。
2 辨證分型與治療
2.1 肝鬱脾濕型
症見腹痛即瀉,瀉後痛減,大便粘液較多,或兼血便,裡急後重明顯,常伴食欲不振,腹脹,胸脅脹滿,隨情緒變化而加重,舌淡紅,苔膩。治以疏肝理氣、健脾燥濕。方用逍遙散加減:柴胡、赤白芍、茯苓、當歸、白朮、陳皮、生薑、炙甘草。裡急後重甚者加薤白、檳榔;腹痛劇者加延胡索、倍白芍。
2.2 濕鬱化熱型
表現為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化濕。以葛根芩連湯合四君子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秦皮、茯苓、白朮、赤白芍、牡丹皮、黨參、甘草。血便多者加白頭翁、地榆;濕重者加厚朴、蒼朮。
2.3 脾腎陽虛型
多見於病程遷延日久者,症見久痢不癒,下痢稀薄,白多赤少,腹部隱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食少納呆,或有五更瀉。治以健脾補腎。以參苓白朮散合四神湯加減:黨參、白朮、薏苡仁、炒扁豆、山藥、砂仁、陳皮、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寒甚者加附子、肉桂;滑洩不止者加赤石脂。
全部病例均內服中藥,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20d為一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以症狀消失,大便化驗正常,結腸鏡檢查腸黏膜恢復正常,經半年觀察未復發者為治癒;臨床症狀消失或偶有再發而症狀輕微,大便檢查正常,結腸鏡檢查腸黏膜充血水腫明顯減輕,潰瘍縮小為顯效;臨床症狀減輕,但不穩定,大便檢查時而正常,時而異常,結腸鏡檢查腸黏膜較前有所改善為好轉;臨床症狀及結腸鏡均無改善者為無效。
3.2 治療效果
經1~3個療程治療,治癒12例(37.50%),顯效15例(46.88%),好轉4例(12.50%),無效1例(3.12%),總有效率為96.88%。
4 體會
潰瘍性結腸炎是常見的難治性疾病,其發病機理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本組有9例患者在發病前有一段較艱苦的生活經歷,形成一個易致病的內環境,2例患者有家族史。所有患者均有因感染、飲食不節、精神因素等引起急性發病情況。因此,免疫、遺傳、感染、飲食不節及精神神經因素均與該病有關。
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洩瀉”、“久痢”範疇。病變以脾虛為主,雖有濕邪兼寒兼熱之變,但其根本仍為中陽不振,本虛標實。治療上應以健脾氣為主,若損及腎陽,可加用溫腎固澀之品;濕熱之症明顯者,可在溫運化濕的基礎上兼用小量苦寒清熱之品,如本組濕鬱化熱型結腸炎,在四加子湯健脾益氣基礎上,以黃芩、黃連或白頭翁清熱瀉毒止痢,若直用苦寒清熱之品,易傷陽氣,不僅濕熱難除,反造成寒傷中陽,濕熱內伏,疾病纏綿難癒。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病程較長,病變複雜,在治療上應注意疏洩導滯,運化去濕,非到滑脫不禁時不可輕投固澀之品。久病入絡,濕邪內伏,往往導致氣滯血瘀,所以臨床上經常出現腹痛,里急後重,粘液膿血便。因此,在治療方面酌用理氣導滯、活血化瘀之藥,如延胡索、當歸、赤芍、牡丹板等理氣活血、止痛斂瘍。
另外,要注意善後調理,健脾助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主要以脾虛不運、濕鬱內困為主要病機。因此,當病情緩解後,除注意飲食調攝,精神樂觀,避免受涼,勞逸結合外,還要適當給予健脾益氣、溫運化濕之中成藥,如參苓白朮散等,這是鞏固療效、防止復發,從而達到根治的重要措施。
(收稿日期:2002-08-19)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2月 第9卷 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