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中藥足浴治療原發性痛經82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張海萍
(遼寧省沈陽市中醫院 沈陽 110004)

  筆者於1999~2001年應用中藥足浴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導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觀察病例150人,均為我院婦科門診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82人,年齡15~30歲,平均21.2歲;病程3個月~18年,平均4.8年;痛經程度:輕度13例,中度42例,重度27例。對照組68例,年齡14~29歲,平均20.9歲;病程5個月~17年,平均5.1年;痛經程度:輕度10例,中度38例,重度20例。兩組病例均做B超檢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兩組年齡、病程及痛經程度經統計學處理,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觀察組
  給予中藥足浴。藥物組成:當歸20g,附子15g,小茴香15g,吳茱萸15g,川椒10g,細辛10g,柴胡15g,香附10g,五靈脂10g,牛膝15g,延胡索15g,雞血藤15g。用法:將中藥煎煮後取汁1000ml,雙足浸浴於盆內藥中,以藥液浸沒足背為宜,每次15~20min,於月經前7d開始,每日1劑,連用10d。

2.2 對照組
  服用少腹逐瘀丸,每日2次,每次1丸,於月經前7d開始服用,連用10d。

  兩組平均辨症服用中成藥:氣滯者服逍遙丸;寒濕凝滯者服艾附暖宮丸;肝腎虧損、氣血虛弱者服烏雞白鳳丸。

  注意事項: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月經期的衛生保健。

3 臨床療效
3.1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癒:經期或經期前後腹痛消失,且伴隨症狀完全消失,半年內無復發者;顯效:經期或經期前後腹痛明顯減輕,伴隨症狀也減輕,無需服止痛藥;好轉:經期或經期前後腹痛減輕,能耐受;無效:治療後症狀無改善。

3.2 結果
  觀察組:治癒48例(58.54%),顯效22例(26.83%),好轉10例(12.20%),無效2例(2.43%),總有效率為97.57%。對照組:治癒21例(30.88%),顯效26例(38.24%),好轉13例(19.12%),無效8例(11.77%),總有效率為88.24%。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X2=5.19,P<0.05)。痛經程度與療效關係見表1。

表1 兩組對不同程度痛經治療效果分析(例)
組別
輕度
中度
重度
有效
無效
有效
無效
有效
無效
觀察組
82
13
0
41
1
26*
1
對照組
68
9
1
36
2
15
5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4 討論
  痛經一症,首見於《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其曰:“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其病因,《諸病源候論》認為:“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脈,損沖任之脈。”原發性痛經多發生在青春期少女,這一時期正值生長發育,腎氣未盛,加之飲食勞倦,勞傷心脾,使心脾腎俱虛,復感風冷,在經期及前後氣血急劇變化之時,引起沖任胞脈瘀阻,使血流不暢,不通則痛。筆者根據上述觀點而立法組方,方中當歸養血活血,祛瘀生新,善止血虛血瘀之痛,且有散寒之功;附子、小茴香、吳茱萸、川椒溫經助陽、疏通經脈、散寒止痛;細辛祛風散寒,宣絡脈而疏百節;雞血藤、牛膝活血補血、舒筋活絡,善調婦女經脈不勻;延胡索、柴胡、香附、五靈脂行氣活血、化瘀止痛。全方具有溫經通絡、養血活血、散寒止痛之功。

  中藥足浴是一種有效的外治方法,其治大方法是通過熱和藥的雙重作用而取效,熱能疏散腠理,開發毛孔,活血通絡,緩解痙攣;藥能對症治療,療效除疾。現代醫學認為,中藥足浴能促進皮膚、黏膜充血,擴張毛孔,藥物通過擴張的毛孔滲透肌膚,加速血液、淋巴液的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快代謝產物的清除。足之三陰經起於足部,經膝、股部入腹中,中藥足浴藥液經皮膚吸收循經上行,能迅速地促進宮內血液循環,解除血瘀,從而達到溫通經絡、止痛的目的。藥液直接吸收,能明顯縮短病程,減輕痛苦,而且具有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復發保健作用。觀察組重度痛經患者療效顯著優於對照組(P<0.05),說明此法尤適用於重度痛經患者。

(收稿日期:2002-11-18)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4月 第10卷 第4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