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公眾論壇

上一則 | 下一則
坚絕刹住盲目大面积種植药材之风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根據市场需求種植中药材,即保证了製药用药的原料,也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一条途径,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目前却出现了一股背離市场,不顾需求,盲目種植之风。笔者甚为担心。

  近日笔者到河南看到当地政府为了调整农业生产结構,倡导农民上萬亩大種天南星、白附子。说起来这两个品種都是当地的地道品種,品质優良,为全国所公认。政府的心意是好的,发展地道品種,帮助农民致富,但是政府忽视了一点,也就是中药的用量,特别是像天南星这样小品種的用量,全国全年用量不超过三千噸,白附子则更少了,不会超过一千噸。假定全国都不去種天南星、白附子,只有这个地区来種,天南星按每亩250公斤计算,天南星只需8000亩地,白附子也只需4000亩地就可够用。况且全国各地都在大搞種植药材。笔者所在县也有種植天南星的习惯,还有众多地区都产野生天南星,药性比家種天南星还好。

  就天南星、白附子这样小的用量,那裡的政府倡导农民種这个幾萬亩,那个幾萬亩,汇报起来成绩卓著,说起喜人,想起来吓人,中药的用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超出了用量,其结局将比種粮更惨,因为药材不是粮食,无病谁去吃药?

  这裡说到一个简单但却是最根本的问题:即生产的目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需求,没有需求,生产还有什麼用?需求决定生产,如果生产的量超过需求的量,就会出现产品过剩,就会严重伤害生产者的利益。自九八年以来,全国各地仿效射阳,家種药材種植一哄而上,已经出现了严重过剩的苗头。特别是进入2002年,因过剩引起药價下跌,已使农民種药没了钱赚,大部分药材價格在生产成本上下。如果这个盲目扩種之风继续刮下去,全国各地都去搞大面积種植药材,药材严重供大於求的局面将更加严重,农民更要吃大苦头。其结果只能與政府、农民的良好願望相违背。

  土贝母可以说是盲目種植典型的事例。土贝母全国全年只用300噸左右,九八年前由於價格低,农民长期不種,到九八、九九两年土贝母價格从2元上涨到70元一公斤,第一年涨價是因为生产没有上来货缺造成,九八年产新下来已经供大於求,但农民看土贝母如此高的價格,如此高的效益,九九年继续大面积種植,结果把当年土贝母鲜品都做種苗,2000年土贝母大量上市,土贝母由70元降至2—3/公斤,还没有人要。它就是生产的量超过了社会需求的量。據有关人士测算,全国土贝母按300噸用量只需種1000亩,而九九年全国種了不下4萬亩,足够中国十幾年的用量!农民花了幾十元买的鲜種苗,每亩投资幾千元,到产新下来,乾品还不到二、三元,农民欲哭无泪。这種脱離市场需求,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作法,受到经济规律的制裁,当然不足为奇。

  还有丹参的種植,尽管丹参近年用量猛增,由过去的幾千噸上升为上萬噸(2002年丹参用量开始大幅度下降),但2001年一年全国丹参面积都超过10萬亩,按每亩300公斤计算,可产丹参3萬噸,一年产量可用3年!不可理解的是在2002年丹参需求严重萎缩的情况下,四川、河南、山东等地,又盲目地大面积種了不少丹参,估计最低也不会低於6萬亩。

  再如银花全国全年用量不会超过6000噸,这其中还包括饮品银花,但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山东政府为了调整生产结構,让农民種了大量银花,估计也不会低於10萬亩,如此大的面积,明後年这些银花将进入开花盛期,真不知农民如何销掉,如没有这样的销量,农民又要重蹈山楂砍树之路,对农民又是一个打击。

  还有山萸肉,天灾使萸肉减产,萸肉價格由20元升为300元一公斤。各地萸肉大发展,特别是本不富裕的西部地区也开始種上萸肉树,其不知全国全年萸肉的用量不会超过2000噸,风调雨顺,仅河南西峡一带当年的产量就够全国一年用量,何况陕西、浙江都有大面积萸肉種植。奇怪的是今年山萸肉的價格已降至20元一公斤,农民已经亏本,但有的地方在河南省卢氏县萸肉種贩的鼓动下,还在倡导农民大力发展萸肉树。

  说到底,盲目大面积種植药材的根源在於我们某些地方的一部分领导,只看到粮食供大於求,種粮亏本的一面,没有看到家種药材总體也是供大於求,種药也亏的另一面(相当数量品種);只了解当地適宜種什麼,什麼是当地地道品種的一面,没有了解到这个品種用量是多少,絕不能超过它的用量的一面。只了解入世後中药作为中国的優势一面,不了解中国国内受西药的衝击,销量下降,在国外又因中西文化不同,中药暂时打不开销路的一面。(同九六年相比,这幾年中药的销量不是上升,而是下降,这是中药行业业内人士共同的感受。)对事物的认识存有片面性造成的。

为刹住这種盲目发展之风,笔者建议:
1、能種药材的地区很多,但適宜地道药材生产的地区不是很多,各地调整农民生产结構不能整齐劃一,不適宜的地区则不去種药,只提倡具有優势的地区规模发展。

2、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需求,各地政府在定位本地发展某品種时,必须对这个品種的销量、走势、行情價格、亩产效益、未来市场潜力同权威的信息機構结合起来,作一基本準確的可行性报告,以向人民负责的责任心,反復论证,方可统一规劃,適当提倡,坚絕反对不作调查研究、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搞形式主义。

3、坚持谁发展,谁收购。谁挣了农民的種子钱,谁承担收购风险,让鼓吹大種特種的種子贩交纳风险金,严肃合同协议的履行,对於坑骗农民,蒙骗政府的種贩们不仅追究法律责任,而且要连带追究经济责任,从经济上让他们不但得不到一点便宜,还要把昧民钱」给吐出来!

必须刹住盲目大面积種植药材之风!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