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烏梅丸臨床妙用舉隅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張立(南充市中心醫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烏梅丸出自《傷寒論》,第338條雲:“蛔蟩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本方以溫清並用、補伐兼施見長。若能權衡藥量,加減得宜,臨床上可廣泛用於寒熱錯雜證,現舉例如下。
1蛔蟩
案例1:何某,女,40歲,1996年9月4日就診。腹痛時作,痛在臍周,可捫及團塊狀物,痛處喜溫喜按,痛時嘔吐,曾吐蛔蟲1條,口苦口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大汗出,脈弦細而縮,色質紅,苔白膩少津。診為蛔鱖。用烏梅丸加減:烏梅15g,細辛6g,幹薑6g,當歸8g,制附片10g,蜀椒3g,桂枝3g,黃柏12g,黃連3g。水煎兩次,分6次溫服。服藥後嘔吐、汗出止,腹痛減輕,手足轉溫,色紅苔白而潤,脈濡。守上方3劑,頓服腸蟲清兩片,諸症悉除。
2久瀉
案例2:陳某,男,2歲。腹瀉2月餘,腹痛不明顯,大便每日1~3次,呈稀糊狀或完穀不化,時嘔吐。西醫診斷: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曾口服黃連素、痢特靈、乳酸菌素、活性炭及輸液等治療,效果不明顯。又服中藥,如參苓白朮散、葛根芩連湯等亦效差。患兒面黃消瘦,毛髮稀疏,精神萎靡,口渴喜熱飲,多食善饑,食後1~2h即瀉,舌質淡,苔花薄,脈濡。辨為中焦實熱、下焦虛寒之久痢。用烏梅丸加減:烏梅6g,細辛1g,乾薑2g,當歸5g,制附片、蜀椒、桂枝、黃柏各3g,黃連1g。水煎2次,分4次溫服,每日1劑,兩日後腹痛緩解,每日1次稀溏便。改為口服烏梅丸,每次1/4丸,每日兩次,1周而愈。
3頑固性瘙癢
案例3:陶某,男,46歲,補鞋工。全身皮膚瘙癢,春秋易發,皮膚潮紅。遇熱瘙癢尤甚,夜間明顯,皮膚乾燥,抓痕累累,畏寒且惡風,心煩,口乾,失眠,食慾不振,面色少華,四肢不溫,色質淡,舌尖紅,苔白膩少津,脈細緩。患者常在街邊修鞋,易被風、寒、濕等六淫外邪侵襲,而邪蘊肌膚,不得疏泄,久病脾虛,氣血失化,衛外不固,濕鬱化熱,血虛生風。辨證屬寒熱虛實夾雜。用烏梅丸加減:烏梅60g,細辛10g,乾薑15g,黃連6g,當歸20g,制附片15g,蜀椒3g,桂枝10g,紅參10g,黃柏15g,黃連6g。2劑,水煎服。3d後復診,瘙癢減輕,口不渴、不畏寒,但惡風,其餘症狀舌脈未變。再予烏梅30g,細辛6g,乾薑10g,黃連6g,黃柏15g,西洋參10g,蜀椒3g。連服5劑後,各症明顯減輕,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又予烏梅20g,細辛5g,乾薑10g,黃連5g,黃柏10g,當歸15g,制附片10g,蜀椒3g,桂枝5g,黨參20g。10劑後,瘙癢止各症皆癒,再予補中益氣湯調服,隨訪兩年未復發。
4消渴
案例4:楊某,男,56歲。患糖尿病半年餘,口渴多飲,心煩不安,饑不欲食,神疲乏力,小便清長,夜尿多,腰膝酸軟,失眠,舌質紅,苔白膩少津,脈濡緩重按無力,空腹血糖16mmol/L,尿糖(+++)。此為肺胃濕(實)熱,脾腎兩虛之上盛下虛、上熱下寒之證。用烏梅丸加減:烏梅30g,細辛5g,制附片10g,蜀椒3g,黃連6g,棗皮15g,當歸10g,黨參15g,白朮12g,茯苓、丹參各15g,天花粉、葛根各20g,桂枝5g,甘草3g。5劑,水煎服。結合散步、體操、太極拳等有氧運動,症狀減輕。再服10劑,症狀基本消失,查空腹血糖7mmol/L,尿糖(-),上方去桂枝、附片、細辛、蜀椒,加黃柏10g,又服30餘劑,症狀緩解,空腹血糖6.5mmol/L,尿糖(-)。堅持糖尿病飲食,合理鍛煉;隨訪1年,一切均正常。
5體會
以上案例病雖不同,而證相似,均屬上熱下寒、上實下虛之寒熱錯雜證,用烏梅丸加減治療,體現了異病同治的中醫治療方法。方中烏梅酸澀斂陰,不但能治蛔,又能滋腎生津;細辛、制附片、乾薑辛溫能驅蛔安蛔,並祛寒壯陽;黃連、黃柏苦能下蛔,寒能清上熱。全方苦寒並用,酸辛甘並舉,故能治療寒熱錯雜、虛實相兼諸證。此外,方中黃連、黃柏為苦寒之品,有“苦寒伐胃”之弊,當中病即止或減量為宜。
(收稿日期:2004--04--09)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5年3月第12卷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