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升清法治療心腦血管病臨術應用舉隅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謝榮芳(福建中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4)


  筆者在臨床中運用升清法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取得一定的經驗,現介紹如下。

1二尖瓣脫垂案例1:吳某,女,43歲,2001年3月18日初診。自覺胸悶心悸2年餘,曾多處就診而效果欠佳。刻診:胸悶心悸,伴頭暈沈重感,四肢疲乏無力,納差,大便溏軟,舌淡,苔白根略厚,脈弱。查體:心界無明顯擴大,心尖區可聞及II級收縮期雜音。心電圖示:II、III、avF導聯T波雙向;超聲心動圖示:輕度二尖瓣脫垂。中醫辨證屬心脾兩虛,清陽不升,濕濁內困。治當健脾益氣、升清化濁。藥用:黨參15g,白朮10g,黃耆30g,茯苓15g,薏苡仁45g,川芎20g,葛根、半夏各15g,升麻6g,桂枝10g。上方服7劑後,症狀明顯減輕,唯偶感胸悶心悸,繼服10餘劑諸症消失,心尖區未聞及明顯收縮期雜音。後以香砂六君丸調理,2個月後復查超聲心動圖,提示:二尖瓣未見脫垂。

  按:二尖瓣脫垂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西藥治療效果欠佳,其臨床表現為胸悶、胸痛、心悸、眩暈、乏力等症,類似中醫學心脾兩虛證。心與脾為母子關係,脾的運化功能健全、氣血充盛,則心有所主,若母病及子,脾失健運,氣血生化無源,則心無所主,故心脾關係極為密切。本例患者由於心脾兩虛,故見胸悶心悸、四肢乏力、便溏;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濕濁不降,上蒙清竅,故見頭暈沈重感。方中以黨參、黃耆、白朮、茯苓、薏苡仁、半夏健脾化濕;桂枝配合參耆辛甘化陽,並鼓舞氣血生化,配合白朮、茯苓、薏苡仁溫陽化濕;川芎、葛根、升麻升清陽,全方共收健脾益氣、升清降濁之功。另外,原發性二尖瓣脫垂乃由於瓣葉的纖維層粘液變性所致,故筆者認為該病可能與痰濕關係密切,祛痰化濕不應忽視。

2睡眠過度症案例2:郭某,女,14歲,2002年8月12日初診。兩年前因受老師批評後出現情志異常,表情淡漠,繼則出現嗜睡,連續10餘天,除吃飯及二便外,均呈嗜睡狀態,喚之能醒,發作過後一切如常。此後常於考試前發作,每次發作持續10多天。顱腦MRI示:垂體O.9cm(略大)。動態腦電圖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激素檢查提示:泌乳素略增高。就診時症見面色蒼白,面略浮腫,納差,二便正常,舌淡胖大,苔薄白,脈濡。

  據其母稱,患者發作時舌體較前腫大,兩邊齒印明顯。此乃肝鬱乘脾,脾虛濕困,濕濁上蒙清竅所致。治當舒肝健脾、化痰開竅。方藥如下:柴胡10g,枳殼6g,郁金10g,甘草6g,川芎10g,升麻6g,黃耆25g,茯苓、白朮各15g,薏苡仁25g,石菖蒲15g,遠志l0g。上方服7劑後,面色好轉,舌體轉小,眼瞼浮腫消失,繼服7劑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再復發。

  按:患者緣於情志所傷,肝氣不舒,木抑乘土,致脾失運化,濕濁內阻,故見眼瞼略浮腫,舌淡胖大;濕濁上蒙清竅,神機失用,則神志異常、嗜睡;舌質胖大乃脾虛痰濁內阻之象。方中柴胡、枳實、郁金舒肝解鬱;黃耆、白朮、茯苓健脾化濕;川芎、升麻、柴胡升清;石菖蒲、遠志開竅。全方共奏舒肝健脾、化痰開竅之功。

3原發性低血壓案例3:張某,男,25歲,2000年10月21初診。自訴近3個月來常感頭暈神疲,精神萎糜,伴四肢乏力,少氣懶言,納差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BP85/45mmHg。此乃脾氣虧虛,清陽不升所致。治宜健脾升清、益氣生血。藥用自擬升壓湯:黨參15g,黃耆30g,白朮、桂枝各10g,甘草、升麻各6g,葛根15g,川芎、杜仲各10g,當歸15g。上方服3劑後症狀明顯好轉,血壓升至120/75mmHg,續服5劑諸症皆除。

  按:原發性低血壓屬中醫“眩暈”範疇,多由於清陽不升,髓海不足,腦竅失養所致。《靈樞·海論》雲:“腦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脾氣虧虛,氣血生化無源,脈絡空虛,故血壓偏低;清陽不升,髓海失養,則頭暈、精神萎糜;四肢乏力、少氣懶言、納差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皆乃脾虛之象。方中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健脾益氣;杜仲、當歸補腎生血;桂枝、川芎溫經通陽;升麻、葛根升舉陽氣。全方共奏助陽升壓、益氣生血之功。筆者以升壓湯隨證加減治療多例原發性低血壓,均取得極為顯著的療效,該方實為治療原發性低血壓的良方。
(收稿日期:2003-12-02)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資訊雜誌》2004年11月第11卷第11期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