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中藥灌腸法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60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朱 芳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大連 116011)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目前認為其發病原因與感染、免疫、遺傳、精神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中自身免疫反應是本病的始動因素。中醫學認為,由於脾虛氣血化源不足,防禦功能減弱,濕熱之邪乘虛而入,傷及腸絡,形成腸黏膜潰瘍,遂成此病。筆者據此採用自擬中藥湯劑保留灌腸治療,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共112例,均為本院門診及住院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60例,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齡30~60歲;病程<5年者42例,6~10年者13例,10年以上者5例。對照組52例,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齡26~64歲;病程<5年者32例,6~10年者12例,10年以上者8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依據1987年全國肛腸學會潰瘍性結腸炎學術研究會通過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分型及療效標準》確診。本組病例均經纖維結腸鏡檢查確診,在乙狀結腸或直腸有不同程度的結腸黏膜充血、水腫及大小不一的潰瘍;均有持續或反覆腹瀉,每日3~10次,粘液便或有便血,及不同程度的腹痛;多次大便培養陰性。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採用自擬中藥灌腸方:黃耆、白頭翁、黃連、黃芩、白及、白芍、五倍子、石榴皮、地榆,加水500mL,煎取300mL,每晚臨睡前用一次性灌腸器緩慢注入150mL保留灌腸,保留60min,2週為一療程,間歇2d,再行第2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對照組採用思密達1袋加入溫開水100mL調勻,每晚臨睡前保留灌腸,2週為一療程,間隔2d,再行第2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2 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分型及療效標準》擬定。治癒:臨床症狀消失,結腸纖維鏡檢查黏膜基本正常;好轉:臨床症狀消失,結腸纖維鏡檢查黏膜糜爛或潰瘍消失;無效:臨床症狀及結腸纖維鏡檢查黏膜無明顯變化。
2.2 臨床療效
治療組60例,治癒30例,好轉2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6.67%;對照組52例,治癒10例,好轉25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67.30%。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學“泄瀉”、“痢疾”、“滯下”、“腸澼”等範疇。多因外感邪,尤其是暑濕之邪入侵脾胃,濕熱鬱蒸於大腸,氣血阻滯不暢,暑濕熱毒相搏,化成粘液血便;或飲食不節、情志不調;或勞倦過度,傷及脾胃,以致運化失職,濕濁內生,鬱久化熱,下注大腸,氣血瘀滯,而見腹痛、腹瀉,或粘液、膿血便。
因此,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根本在於脾胃,多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脾胃虛弱為本,濕熱、氣滯為標。故治療上應標本兼顧,攻補兼施,寒熱並用,既要健脾益氣,又要化濕降濁、行氣化瘀、調理營血。氣血調和則瘀血去、新血生,氣機通暢則濕濁自去,膿血亦即清除。本病病變95%位於直腸及結腸下段,灌腸可使藥物直接到達病所,大大減少了消化道對藥物的影響,並能延長藥物作用的時間。
筆者採用自擬中藥灌腸,方中黃耆健脾益氣,因其含有多種氨基酸,可改善血液循環及營養狀況,使細胞恢復動力及興奮中樞神經,提高免疫功能;白頭翁鎮痛、鎮靜、解痙,對腸黏膜有收斂止血的作用;黃芩、黃連清熱燥濕,消除局部炎症,可以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白及能促進腸黏膜創面生長及癒合,對炎症糜爛、潰瘍有很好的斂瘡作用;白芍有較好的解痙、抗菌和解熱作用;五倍子、石榴皮、地榆澀腸止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對大腸桿菌等有抑制作用。諸藥合用,扶正祛邪,藥物經直腸黏膜吸收,對整體機能也起到調節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利於鞏固療疾。
(收稿日期:2002-09-19)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5月 第10卷 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