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消渴的異症辨治體會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張 明 尹成美
(山東省德州市人民醫院 德州 253014)
消渴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為特點的症證,臨床上可包括糖尿病和尿崩症。由於兩種疾病在某些症狀上存在著共同點,可同診為消渴,但臨證卻有明顯的差異。若不善學者,因症求方,以求應病,或可取效於一時,但失於辨證論治,則無奈於錯綜複雜的臨床實際。故需詳審症狀,究其病源,辨證識病,議藥精當,才能取效於廣大患者。筆者今舉案兩例,以明其理。
1 典型病例
例1:趙某,男,62歲。患糖尿病3年,血糖維持在8.3~13.9mmol/L;尿糖(+~++++),曾用中西藥治療,療效甚微。刻診:患者面色無華、消瘦、精神萎糜、口渴多飲、尿多而詌、心煩、腰酸腿軟、少寐多夢、自汗、有飢餓感、舌紅、苔薄而乾、脈細數。化驗:血糖10.6mmol/L,尿糖(+++),酮體(-)。辨證:下消(腎陰不足證)。治宜滋腎養陰、清熱生津。方選左歸飲加減:生地12g,熟地黃10g,枸杞子12g,山茱萸10g,麥門冬、牡丹皮、瓜蔞各12g,五味子、茯苓、黃耆各10g,炙甘草6g。另外,加用二甲雙胍0.25g,3次/d。治療30d後,復查血糖5.9mmol/L,尿糖(-),酮體(-)。停用中藥1個月後血糖、尿糖、酮體均控制在正常範圍之內,其他自覺症狀消失。
例2:戈某,男,28歲。患者多尿、多飲、乏力5個月。現面色稍黃、口乾少津、欲飲乏力、無飢餓感、舌淡紅、苔白而乾、脈弦細。血糖為:5.4mmol/L,尿糖(-),尿比重在1.001~1.007之間。西醫診斷:尿崩症。辨證:下消(脾腎陽虛證)。治宜益氣健脾、溫補腎陽。方用右歸飲加減:黨參12g,黃耆10g,白朮12g,茯苓、山藥、熟地黃、枸杞子各10g,山茱萸12g,附子、菟絲子、肉桂、瓜蔞、沙參、知母、木香各10g,甘草6g。另加雙氫克尿塞25mg,3次/d。20d後,尿比重控制在1.016~1.022之間,其他症狀也消失。
2 討論
糖尿病在病理和生理上是一種有遺傳傾向、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及蛋白質等代謝紊亂疾病。臨床特點為血糖超過規定的指標,尿糖試驗呈陽性,嚴重時可發生酮症酸中毒症狀。而尿崩症又稱(神經)腦垂體機能減退症,是因下丘腦-神經腦垂體機能減退,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少所引起的疾病,且排尿量大,每日超過4L,大量飲水,尿常規試驗呈低比重尿(1.003)。
《素問‧奇病論》曰:“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其病機有“心移熱於肺為膈消”之說。膈以膈蔽清,假令以肺熱相約,最易影響脾土,即子病及母。謂使脾上失其滲,清陽不升,不能變化,取汁為赤,以分布洒陳,內沾五臟,徒使水飲直趨而下,漸而使變腎消。“腎消者即膈消中消之傳變。”
而對屬消渴範疇的尿崩症,《本經序疏要》云:“心所謂寒,蓋在所主之血脈中,其移肺亦由營泛及衛耳。且非外中之寒,亦非卒中之寒,乃陽氣之不營於外,而直升直降者也。”由此得之,尿崩症是因肺金受寒致使金寒水冷,母病而乎子。腎水虛冷,腎陰不上交於陽,而肺遂失其治節,所以形成飲一溲二多尿之症。
依本文所述病例,均屬消渴範疇,並以多尿而證屬下消,病位在腎為共同點;其不同之處,糖尿病是以溲如膏油,亦乾亦濁為特點,病機當屬陰虛津燥型,以滋補腎陰、清熱生津為治則,方選用左當歸飲加減。尿崩症是以尿量較多,亦淡亦清為特點,病機當屬氣機不化津,以益氣健脾、溫補腎陽為治則,方選用右歸飲加減之。
總之,消渴範疇之糖尿病和尿崩症在病機、治則以及方藥配伍上確有異同之處,筆者簡述膚淺認識,以求正於同道。
(收稿日期:2002-10-10)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5月 第10卷 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