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消異飲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36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艾 莉 指導:李光榮
(中國中醫研究院廠安門醫院 北京 100053)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婦科的常見病、疑難病之一。近年來,發病率明顯上升。本病以漸進性痛經為主症,30%~50%的患者合併不孕,對患者的身心影響極大。筆者採用消異飲治療氣虛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症,經臨床驗證,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診斷標準、疾病程度分級標準、病例納入及排除標準均參考“中藥新藥治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36例患者均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辨症屬氣虛血瘀型。經腹腔鏡或穿刺術確診者4例,臨床結合B超診斷32例。其中巧克力囊腫18例(有10例為巧克力囊腫剝離術後復發),合併子宮肌腺症者17例,盆腔結節者7例,合併不孕者8例;年齡26~49歲,平均(36.39±6.09)歲;病程1個月~20年,平均(5.06±6.57)年;有人工流產史者12例,剖腹產史者3例;病情程度:重度14例,中度11例,輕度11例。全部患者3個月內未使用其他藥物治療。

  主要臨床表現:36例患者中,痛經者32例(評分標準以“中藥新藥治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痛經程度的劃分標準為依據);月經不調,周期異常者8例,經色異常者26例,經質異常者30例,經量異常者9例(以上各項評分標準均為:無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性交痛10例。

2 治療及觀察方法
  消異飲(炙黃耆、丹參、五靈脂等藥物組成)水煎200mL,早、晚分服,經期不停藥,3個月為一療程,服藥1~3個療程。

  觀察患者治療前後痛經、月經不調的積分變化情況及性交痛改善情況。患者於治療前後月經的同一時期行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觀察巧克力囊腫及增大子宮變化情況。同時有20例患者取靜脈血測定血液流變學及NK細胞水平。統計學處理:所得數據用SPSS軟件進行檢驗。

3 結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中藥新藥治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療效判定標準。

3.2 臨床療效
  痊癒4例,顯效15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癒顯率52.78%總有效率94.44%。其中有2例不孕患者在半年內受孕。

3.3 症狀改善情況
  痛經積分變化,治療前平均11.32±4.97,治療後平均2.50±3.53。經檢驗,治療前後痛經積分有極顯著性差異(P<0.001)。

3.4 性交痛情況
  療前有性交痛者10例,療後性交痛消失者9例,1例未癒,治癒率為90%。

3.5 月經不調積分變化(見表1)      _
表1 治療前後月經不調症狀積分比較(x±s)
月經不調
周期
治療前
0.39±0.87
1.33±0.99
2.08±1.16
1.50±1.66
治療後
0.14±0.59
1.00±0.93
0.56±0.73
0.69±1.14
0.141
0.021
0.000
0.002

3.6 體徵變化情況
  巧克力囊腫完全消失者3例,明顯縮小者10例,療前平均為(4.91±1.77)cm,療後平均為(2.89±2.65)cm。經檢驗,P<0.01,有極顯著性差異;子宮大小療前平均為(6.55±1.05)cm,療後平均為(6.35±1.06)cm,經t檢驗,P>0.05,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

3.7 血液流變學的變化情況(見表2)  _
表2 治療前後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x±s,n=20)
全血粘度(1/s)
紅細胞壓積
(%)
200
30
5
1
治療前
4.46±0.70
5.83±0.87
9.69±1.99
24.39±4.28
0.43±0.26
治療後
4.29±0.59
5.65±0.86
9.03±1.69
22.87±4.01
0.42±0.06
  
全血高切
還原粘度
全血低切
還原粘度
紅細胞最大
變形指數
紅細胞最大
聚集指數
纖維蛋白質
(%)
治療前
8.41±1.70
55.89±8.42
0.71±0.12
2.46±0.51
4.81±1.03
治療後
7.18±0.91
51.07±9.17
0.66±0.10
2.22±0.31
4.32±0.77

3.8 NK細胞變化情況
  治療前NK細胞水平平均為(10.83±2.89)%,治療後平均為(12.28±2.45)%,療後與療前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

4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症屬中醫“癥瘕”、“痛經”等範疇。導師李光榮教授認為,婦女因其經、帶、產、乳的生理特點,形成了多虛、多瘀、多鬱的病理特徵。《醫林改錯》中有“夫血之行止順逆,皆由氣率之而行也”。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氣虛運血無力,血行不暢,則瘀血內停;氣鬱,血行受阻,而致血瘀;血瘀反過來又阻礙氣機,加重氣滯,二者互為因果。瘀血日久漸成癥瘕,正如《血證論》中所述“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結為癥瘕”。導師認為,異位內膜即是離經之血,離經之血即為瘀血,且本病症見痛有定處,或可及結節包塊,屬“癥瘕”範疇。故治療應以活血化瘀為主,並加用益氣、行氣之品,氣行則暢,瘀血可除,癥積可消。

  老師經過數十年的臨床實踐,結合中醫及現代醫學理論,潛心研究,自擬中藥複方製劑消異飲,該方以益氣活血為主,輔以理氣散結消癥之品,治療氣虛血瘀型子宮內膜異位症總有效率達94.44%,療效肯定。在縮小或消除巧克力囊腫、治療患者痛經及月經不調等症狀方面療效顯著。

  筆者觀察的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血液流變學的改變。血液流變學表現了人體血液濃、粘、凝、聚的狀態,從側面反應了中醫血瘀症候的程度。患者血液流變學的異常從客觀上證實了患者血瘀症候的存在。經用消異飲治療後,血液流變學的各項指標明顯改善,說明消異飲在改善血瘀症候方面有較好療效。

  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作為一類無須致敏而具有細胞毒性的淋巴細胞,在機體的腫瘤發生中發揮著重要的免疫監視作用。子宮內膜組織之所以能異位種並像腫瘤細胞一樣廣泛播散,表明機體NK細胞活性受到了影響。本試驗觀察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外周血NK細胞水平與病變嚴重程度呈負相關。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論相同。患者在用消異飲治療後NK細胞水平明顯升高,與治療前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消異飲能明顯提高患者外周血NK細胞水平,對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況療效顯著。

  消異飲能明顯縮小或消除巧克力囊腫,但在縮小增大子宮方面療效不佳,其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收稿日期:2002-11-22)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4月 第10卷 第4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