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痛經停對寒凝瘀滯型原發性痛經的療效觀察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王國華 盧志雁 翟 焱
(山西省大同醫學專科學校 大同 037008)
病經是婦女在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的以周期性下腹疼痛為主症的病證,是婦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中國婦女的發病率為33.19%,且有逐年增長趨勢。本病纏綿難癒,反覆發作,嚴重地影響著婦女的生活和工作。近年來,筆者採用痛經停治療原發性寒凝瘀滯型痛經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並經實驗證實其可直接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拮抗前列腺素誘發子宮收縮張力和頻率的增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現將治療原發性經寒凝瘀滯型76例臨床觀察報導如下。
1、臨床資料
所治76例均為門診患者。年齡最小者13歲,最大者45歲,13~18歲52例,19~39歲18例,40歲以上6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長28年,6個月~2年者44例,2~5年者20例,5~10年者6例,10年以上者6例;其中重度16例,中度38例,輕度22例。
中醫辨證診斷標準、原發性痛經西醫診斷標準、痛經症狀評分標準、痛經輕重分級標準、納入病例標準以及排除病例標準均依據“中藥新藥治療痛經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臨床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月經後期、量少,經血暗而有瘀塊,手足久溫,舌苔白,脈弦或沉緊,且符合納入和排除病例標準。痛經輕重分級標準:重度者症狀積分為14分以上,中度者症狀積分為8~13.5分,輕度者症狀積分為8分以下。
2、治療方法
痛經停方藥組成:川芎9g,白芍15g,延胡索9g,五靈脂9g,當歸12g,小茴香6g,肉桂6g,香附9g,紅花9g,細辛3g,炙甘草6g等。煎服用法:於每次行經前5日連服5劑,每日1劑,水煎2次兌和,分3次口服。連續3個月經周期。
3、療效標準
痊癒:服藥後積分降至0分,腹痛及其他症狀消失,停藥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者;顯效:治療後積分降至治療前積分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餘症狀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有效:治療後積分降至治療前積分的1/2~3/4,腹痛減輕,其餘症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無效:腹痛及其他症狀無改善者。
4、結果
治療1~3個療程後,痊癒58例(76.32%),顯效9例(11.84%),有效6例(7.89%),無效3例(3.95%),總癒顯率為88.16%,總有效率為96.05%(詳見表1、表2)。
表1 痛經輕重分級與療效關係〔例(%)〕
分 級 | n | 痊癒 | 顯效 | 有效 | 無效 |
重度 | 16 | 7(43.75) | 3(18.75) | 4(25.00) | 2(12.50) |
中度 | 38 | 31(81.58) | 4(10.50) | 2( 5.26) | 1( 2.63) |
輕度 | 22 | 20(90.91) | 2( 9.09) | 0 | 0 |
表2 病程與療效關係〔例(%)〕
病程(年) | n | 痊癒 | 顯效 | 有效 | 無效 |
0.5~2 | 44 | 40(90.91) | 3( 6.82) | 1( 2.27) | 0 |
2+~5 | 20 | 15(75.00) | 3(15.00) | 2(10.00) | 0 |
5+~10 | 6 | 2(33.33) | 2(33.33) | 1(16.67) | 1(16.67) |
10+~ | 6 | 1(16.67) | 1(16.67) | 2(33.33) | 2(33.33) |
5、討論
中醫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病因雖有因實而“不通則痛”和因虛而“不榮則痛”,但《素問‧舉痛論》中論痛有12條,其中屬於寒痛11條:《血證論》又云:“若無瘀血,則經血流通,安行無恙。”說明痛經的原因大多屬於寒凝血瘀,而且就臨床表現亦證實痛經屬實證者居多,約佔94%,其中尤以寒凝血瘀為多,著眼於通,入手於血。方中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為婦科調經要藥;川芎活血祛瘀以調經,行氣開鬱而止痛,有“血中氣藥”之稱;白芍養血調經、柔肝止痛;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有“氣中血藥”、“婦科聖藥”之稱。四藥合用,活血而不峻不破,養血而不滯不壅,達到活動行氣而調經,柔筋緩急而止痛,共為主藥。輔以紅花、五靈脂、延胡索以增強活血調經、行氣止痛之力。小茴香、肉桂、細辛溫散宮寒,通經止痛為佐。甘草配白芍以增強緩急止痛之效,又調和藥性為使。諸藥合用,理氣而不耗氣,活血而不破血,溫經而不傷陰,如此則滯得行、瘀得化、寒得散、經得調,氣順血和,經血盈暢,自無經來腹痛之虞。
(收稿日期:2003-02-20)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5月 第10卷 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