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台灣地區電腦輔助技術應用於中醫研究概況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陳榕虎
(福建中醫學院 福州 350003)
台灣地區電腦應用於中醫藥研究起步比較早,特別是將電腦技術、數據庫技術等應用於中醫診斷與治療方面有不少的研究與嘗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1 電腦技術在中醫診斷中的應用
1.1 在中醫脈診中的應用
1.1.1 研究開發並改進脈診儀
電腦輔助研究脈學、脈波的原理是:利用壓力轉換器、電容微音器或應變器,取寸、關、尺位置,測定浮、中、沉脈的訊號量,所得的訊號量先經過高通及低通濾波器過濾,再經過類比後將訊號數字化轉入電腦。轉入電腦的脈波與數據庫中的脈波通過電腦進行比較,以此來判斷病人的脈象。
1977年,汪叔游開始從事脈波圖形判讀的研究,建立一套中醫脈波圖形判斷標準以此了解人體臟腑狀況。初期,汪教授應用多頻道記錄儀和自製的壓力轉換器測出25種脈波圖形;至20世紀80年代,電子計算機輔助應用於脈波的研究,1981年即有報導應用8743微電腦代替多頻道記錄儀;1984年蘋果II微機替代8743機;1987年開始使用內存16兆IBM機;1988年又研製了DataFax.數據庫管理系統;近幾年隨著電腦技術的更新換代,脈診儀的研究也隨著更新換代。
王唯工教授獨創的“共振理論”認為,脈波是血液的壓力波在流經臟腑中與心臟共振產生的,他利用壓力轉換器取得脈波,發現不同頻率共振波的強度與不同臟腑的健康狀況相關連,設計了一套專供脈波研究的儀器。
1989年,賴舜彬應用數據庫技術開發“脈波測量暨分析系統”,同時發明了三指取脈的硬體裝置。
1990年,黎恩彰開發“機械手指暨脈波分析系統”。該系統是一種電腦智能系統,不但包含分析功能還加入一項脈波信號的希伯氏轉換特徵分析,還改良了三指取脈的硬體裝置。
1993年,楊炳坤應用單晶微電腦研發“可攜式智能型脈波諧波即時測量與分析系統”。該產品是一種獨立的可攜式的量測系統,臨床通過後投向市場,在台灣市場上造成旋風式的影響 。
1998年,林欽裕以脈診把脈的原理來推論感測器及其架構,設計出供中醫脈診使用的多脈波訊息感測儀,在脈波訊號感測及擷取系統研究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綜上所述,台灣電腦應用於脈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脈波儀的開發上。脈診儀開發的思路不同,但開發的過程首先強調波型樣本的搜集與比較,並配套研製和開發了各種數據庫系統進行分析對比;在脈診科學化研究中對傳統較含糊的脈象概念,經量化分析使其有較明確的數值定義。目前研究得出一套換算公式,對於脈圖定義與判讀都有詳細說明。脈波儀的製作仍存在許多瓶頸,脈波訊號的分析方式還局限在一階導函數、頻譜分析、功率頻譜等。傳統中醫概念上的脈診意義未能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如二十八脈象與脈搏之間的關係等無法說明。
1.1.2 脈診儀臨床應用研究
脈診儀在臨床上的應用研究事例較多,建立臨床基地和現場,收集和發現各種病例的脈波圖型,配合脈診儀開發和臨床疾病的驗證,同時脈診儀的開發逐漸升級,也越來越智能化。
1993年,鄭瑞棠、陳大義運用中醫脈診儀配合西醫診斷糖尿病的資料分析,得出中醫脈波在糖尿病診斷具有獨特的波形。黃素華運用脈診儀配合血中生化檢測發現,高血壓患者與正常人的脈象波峰高幅、斜率的變化均出現有意義的變化,從變化中辨別出高血壓陽亢型、肝腎陰虛型、陰陽兩虛型。
1988年,台灣交通大學的黃東正研究“關於人體外脈搏信號測量系統設計與訊號分析”。探討肝炎與高血壓病人體外脈搏信號,發現肝炎與高血壓病人及正常人之血壓脈搏波形在頻譜上確實存在顯著差異。
陳逸光“以微電腦分析中醫脈波圖形之軟體設計”作為其碩士畢業論文,並於1996年將二種脈診分析儀運用於冠心病研究之中,討論了冠心病患者在二種脈診儀上的脈波顯示差異。
1998年,沈建中以王維工設計的脈診儀(脈搏諧波頻譜分析儀)對正常兒童、氣喘病發作期兒童、氣喘病緩解期兒童進行脈波分析,發現緩解期兒童與健康兒童左右脈波的頻譜分析上有顯著差異。
1998年,林宜信以脈診儀對鼻咽癌患者放療全過程進行脈波跟蹤對比,發現代表心臟系統C0(右側)和代表三焦系統的C9(右側)有明顯差異,提示放療後患者心血管及唾液腺受一定程度的損害。
1983年起,王唯工以物理學結合中醫臟腑經絡學說開始研究脈波診斷系統,獨創“共振理論”,並應用該儀器進行了“協助中醫診斷的可行性研究”、“經絡研究”、“中藥歸經研究”等,取得了豐碩成果。
1999年,翁清松以自製的紅外線手指脈波量測系統對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患者進行量測,並利用LabView、Matlab與Delphi進行資料的擷取與分析處理,最後以Wirnks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明顯判別出糖尿病患者與非糖尿病患者的脈波差異。
1997年,傅式恩依據人工智能學中“基於範例的推導”原理,設五類模組來擷取各種脈象的規則,開發具圖形識別技巧支持功能的,具有自動脈波辨別能力的電腦輔助系統。
1.2 電腦在中醫望診中的應用
1998年,蘇振隆教授利用電腦進行舌診的定量分析研究。臨床上以50個健康人的舌象特徵:舌色、舌形、苔色做辨識,應用Delphi3.0編程,利用電腦建立一個“舌診定量分析系統”,系統流程為:影像校正、影像單位換算、影象分割、舌色與苔色分析、舌形分析、苔質分析等,歸納出健康人舌象分布的特點及舌質與舌苔變化的規律性。該係統已初步具備舌診的功能,並將進一步擴大舌特徵病歷樣本的收集,建立樣本數據庫。蘇教授還針對45位健康人及55位上消化道病症患者的舌影像進行舌特徵之分析,結果發現: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上消化道病症患者的舌苔所佔百分比明顯地大於健康人的舌苔所佔百分比,並且舌苔多集中分布於舌中間部位(即脾胃區),其中又以白苔為主。
1998年,邱創乾利用紅外線攝影技術,取得舌頭紅外線影像,建立舌影像與臟腑對應關係之參數數據庫。該實驗擷取42名正常男女的紅外線舌頭影像,並針對肝膽、脾胃、心肺區的溫度分布進行分析統計,觀察舌面溫度最大值,整體平均值等,以分析舌頭整體溫度分布狀態。邱氏還使用高解析度彩色攝影系統記錄儲存舌影像,將舌體影像的顏色及空間紋理及舌苔特徵等量化處理,該系統對膩苔和腐苔之辨識率分別達77.3%和100%。
胡威志利用紅外線攝影機及自行開發的分析系統,分析正常人與消化道病人之舌影像。結果發現,上消化道病人的舌頭平均溫度低於一般人,舌中與全舌的溫差則高於一般人,並由此分別胃炎與十二 指腸潰瘍及胃潰瘍舌象的差異。
陳文秀對舌象採RGB三原色、HSL顏色模型探討中醫舌診定性與定量的關係。
電腦在望診中的應用原理是利用高科技的攝影技術搜集健康人群的舌象,同時也收集各種病態舌象,分別建樣本數據庫。該項研究目前仍局限在舌象標本特例的搜集,並對部分病例開展中醫傳統意義上的舌象比較研究。
1.3 在中醫聞診中的應用
中醫聞診是以患者聲音的變化作為診斷的依據,傳統聞診帶有主觀和經驗,被醫學界認為不科學。台灣中醫界藉助電腦技術在聞診上建立科學依據。1998年中國醫藥學院羅綸謙在中醫門診中篩選陰虛患者60名為實驗組,另60名非虛者為對照組。錄取英文母音/a/一短聲,將擷取有效之聲波波形分成前、中、後三段進行頻譜分析,結果顯示:1、共振頻率均值方面,第一共振頻率均值,非虛組高於陰虛組,但第二共振頻率均值則是陰虛組高於非虛組。2、共振頻率變異數方面,陰虛組皆高於非虛組,陰虛組的共振頻率變異大,較不穩定。此項研究是藉助語音分析技術以了解聞診辨證的客觀變化。
2 電腦在中醫基礎研究中的應用
1996年,林昭庚以病患腹部電腦斷層掃描取解剖學位置上的穴位位置,再比照針灸學上腹部各穴位置加以定位,建立腹部各經穴安全深度之預估模型。研究結果顯示人體體質指標與腹部穴位深度有顯著的相關。
2000年,鄭振鴻利用智能型“感知機類神經網絡系統”開發中風中醫診斷配藥系統,並以網頁(WEB)形式發布。診斷系統設有2個模塊:症狀分析模塊(輸入)、症型分析模塊(選擇輸出6個不同的症型);配藥系統設3個模塊:症狀分析模塊(輸入)、症型分析模塊(處理)、藥物(分析輸出10種方劑和15種單味藥)。研究選取36例中風後遺症的案例進行電腦中醫診斷配藥實驗,診斷系統準確率達75%,配藥系統準確率達86%。該系統除了診斷與配藥功能外,還可在網絡環境中使用,提供醫師網上輔助診斷和開方。
(收稿日期:2002-03-21)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2月 第9卷 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