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淺談黃耆在臨床上的運用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何啟揚 冼 冰
(海南省中醫院 海口 570203)

  黃耆,味甘、性微溫,入脾肺經,功能助陽氣、固皮表、補中氣、升清氣、托瘡毒、利小便。張元素謂其功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筆者現結合個人臨證體會,就黃耆在治療以氣虛為主的疑難病症中的運用體會介紹如下。

1 益氣升陽除熱
  益氣升陽除熱,即甘溫除熱法,乃李東垣所創。他有感於當時醫家以外感治一切發熱證而提出這一觀點。《內外傷辯惑論》:“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理異,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內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病,茍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癒。”並指出“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內傷發熱,為內傷不足,脾胃之氣損傷,陰火內生則熱,治宜益氣升陽,陽氣升發,則陰火下潛而熱自退。

  例1:李某,男,45歲,工人,於2000年6月20日就診。患者惡寒發熱,體溫38~39.5℃,曾在當地某醫院住院治療,查:肝腎功能、血和小便常規、肥達氏反應和外-斐氏反應均正常,血培養未見細菌生長,曾用多種抗生素治療效果不明顯。刻診:時見發熱,神疲,面色少華,言語乏力,舌質淡,紅苔白,脈數大而中空。辨證為內傷發熱。以益氣升陽除熱為治法,予補中益氣湯加黃芩、地骨皮、青蒿。3劑後熱減,6劑後熱退。續服3劑,鞏固療效。

2 益氣固表止汗,防感冒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陽虛不能衛外,玄府不密,藩籬失守,則陰津外泄,病者常自汗而畏風。藥用玉屏風散。該方不僅能治表虛自汗,而且還能預防氣虛之感冒,對於體弱表虛易患感冒之患者尤為適宜。柯韻伯《名醫方論》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救治風者,不患無以驅之,而患無以禦之;不畏風之不去,而畏風之復來。何則?發散太過,玄府不閉故也。昧者不知托裡固表之法,遍試風藥以驅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邪氣留連,終無解期矣。…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合,惟黃耆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且有汗能止,無汗解發,功同桂枝,故又能除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臟風,是補劑中之風藥也。”

  例2:劉某,女,40歲,幹部,1999年4月3日就診。3年來常自汗,近半年加重,稍事活動汗出不止,神疲乏力,舌質淡苔白,脈虛。辨證為衛氣不固、陰津外泄。治宜益氣固表、斂陰止汗。藥用:黃耆、白朮、防風、龍骨、牡蠣、麻黃根、紅棗、浮小麥、糯稻根。5劑後,汗少,精神好轉;再服5劑,汗止。續服玉屏風散,鞏固療效,一月後活動亦不自汗出。

3 益氣化瘀療癱,通痹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黃耆功在補氣,氣旺則血行。《醫林改錯》對中風病出現半身不遂症候,認為“元氣虧損是其本源”,“元氣歸並”導致“半身無力”。王氏認為,元氣藏於氣營之內,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坐行轉,全仗元氣,若元氣足則有力;元氣衰則乏力;元氣絕則死矣。當元氣一虧,經絡空虛則氣血一邊歸並,即為上述的“元氣歸並”導致“半身無氣”,半側肢體不得濡養而出現半身不遂。重用黃耆大補元氣以治其本,配以桃紅、紅花活血以治其標,標本同治,益氣化瘀,半身不遂得以恢復。

  胸痹之證有虛實之分,病因病機有痰濁、寒凝、血瘀,但均以氣虛為基礎。臨床上以氣虛血瘀者不少,筆者根據補陽還五湯之理,用於治療氣虛血瘀之胸痹,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例3:王某,男,61歲。腦血栓形成,左側半身不遂,言語澀,氣短乏力,素體虛弱,舌質紫黯,苔白,脈細澀。辨證為氣虛脈絡阻滯之證。宜益氣活血通絡為法,以補陽還五湯加味:黃耆、赤芍、當歸、地龍、桃仁、紅花、川芎、石菖蒲、遠志、牛膝;配合常規治療。半月後能扶杖而行,餘症改善而出院。囑續服補陽還五湯,加強功能鍛煉,鞏固療效。

4 益氣生津止渴
  消渴主要是陰津虧損,燥熱偏勝所致,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且陰虛燥熱日久,陰損及陽,出現氣陰兩虛現象。筆者臨證體會到,消渴病在其病理發展演變過程中,多為氣陰兩傷。或因陰虛日久,無以化氣;或因燥熱內盛,壯火食氣;或因病之初期,治療不當,過用甘寒、苦寒、滋陰降火之品,克伐脾胃而成。《證治要訣‧消渴》曰:“氣消得之氣之實,血之虛,久久不治,氣盡虛則無為能力矣。”蓋脾胃氣虛則健運無力,生化乏源,不能輸布水谷精微達於四肢、肌肉,因而出現乏力,倦怠,不耐勞累,逐漸消瘦。若脾虛氣陷,水谷精微直趨膀胱,隨尿液滲透漏於外,既傷陰津,又傷元氣,進一步加重病情。故治宜益氣生津以止渴。

  例4:黃某,女,54歲。口乾,神疲乏大,動則勞累,自汗出,血糖9.1mmol/L。辨證屬氣陰兩虛。藥用:黃耆、生地黃、麥門冬、葛根、黨參、龍骨、淮山、益母草。5劑後,自覺症狀改善。繼服10劑,諸症好轉,查血糖7.4mmol/L。為鞏固療效,續服10劑,囑平時注意飲食調節,忌甘辛之品,適當活動。

5 益氣升脫,療陷證
  重用黃耆以升陷。其適應症為臟器下垂、久瀉久痢、重症肌無力、眩暈等氣虛下陷者,表現為飲食無味、四肢乏力、少氣懶言。以上諸症皆因氣虛下陷,升舉無力。

  《醫學衷中參西錄》發揮《內經》“宗氣積於胸中”之旨,謂宗氣即大氣,充滿胸中以司呼吸,撐持全身,為諸氣之綱領;並言“此氣一虛,呼吸即覺不利,而且肢體酸懶,精神昏憒…若其氣虛而且陷,或下陷過甚者,其人即呼吸頓停,昏然罔覺”。治宜升陷湯,取黃耆補氣而升氣;升麻、柴胡升氣大氣之下陷;知母濟黃耆之熱;桔梗載諸藥之力上行為輔佐,達到益氣升脫,療陷之功。筆者在臨床上治療大氣下陷之證均以升陷湯為基本方,隨證加減,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收稿日期:2003-01-05)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5月 第10卷 第5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