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八針透刺法治療纖維肌痛綜合征40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史靈芝,郝吉順(美國國家健康中心)
纖維肌痛綜合征(Fiberomyalgia,FMS)是一種非關節性風濕痛,以骨骼與肌肉系統多處的疼痛和僵破,並在特殊部位(敏感點)壓痛明顯為特徵,中醫將其歸屬為“痹證”範疇。FMS在美國是一種常見病,其就診率很高,主要為女性。2000—2003年,筆者以八針透刺法治療纖維肌痛綜合征患者40例,收到滿意療效,現報導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40例,年齡30~39歲10例,40~49歲19例,>50歲11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36例。
診斷要點:參照1990年美國風濕病學院(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ACR)公佈的纖維肌痛綜合征的診斷標準。1.廣泛性疼痛病史:全身疼痛,包括中軸骨骼疼痛(頸椎或前胸或胸椎或背下部),須存在至少3個月以上。2.數位觸診儀檢測時,以下18個敏感點中至少有11點存在中度或重度的疼痛。枕部:雙側,枕下肌附著處;頸下部:雙側,頸5~7橫突間隙前方;斜方肌:雙側,上緣中點;岡上肌:雙側,接近肩胛骨上緣中點;第2肋:雙側,第2肋軟骨結合處或結合處上方外側;外上髁:雙側,距上髁2cm遠;臀肌:雙側,臀部外上1/4肌肉隆出處前方;大轉子:雙側,大轉子突隆處後方;膝部:雙側,與關節線最接近的脂肪墊中點。數位觸診儀在大約4kg的力度下使用。
2治療方法
取穴:八針透刺法,即昆侖透太溪(直透法)、合穀透魚際(斜透法)、太陽透絲竹空(斜透法)、陽陵泉透陰陵泉(直刺法)、條口透承山(斜刺法)、內關透外關(直刺法)、魚腰透陽白(橫刺法)、風池透風府(斜刺法)。操作:令患者取合適體位,將穴位常規消毒。針具採用不銹鋼一次性管針。用36號1~2寸毫針針刺諸穴。每次留針30~40min,留針期間行針3次。就診前3周,每周2次,3周後每周1次,6周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7d,治療4個療程統計療效。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
治癒:症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工作,隨訪半年以上未復發;顯效:疼痛及僵硬症狀有很大好轉,疲勞感和睡眠狀況有所改善,其他相關症狀基本消失;好轉:疼痛及僵硬症狀有所改善,但不穩定,疲勞感與睡眠有所改善,但隨著病情反復而時輕時重,相關症狀有所改善;無效:經治療4個療程後,無明顯改變者。
3.2結果
本組40例,痊愈11例(27.5%),顯效20例(50%),好轉7Kathv,女,43歲,於2000年1月5日,經其主治醫師介紹由丈夫攙扶前來就診。主訴:全身疼痛,加重3周,4天4夜不眠。現病史:疼痛範圍主要集中在頭、頸、背及雙腳,晨起全身肌肉感覺僵硬,以小腿和雙足為甚,伴有乏力、抑鬱、失眠。患者有纖維肌痛綜合征病史約11年,失眠史約10年。3周前由於勞累使症狀加重。現服用西藥14種。經MRI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根據ACR診斷標準,18個敏感點全部呈現重度疼痛。採用八針透穴法,第一次治療後疼痛即消失,當夜睡眠持續一整夜。復診數次,疲倦明顯減輕,抑鬱好轉,體重減輕19磅。經20次治療後,完全恢復正常。
5討論
本病的發病原因多由衛氣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勞累之後,汗出當風,或涉水冒寒,坐臥濕地等,以致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所致。在美國,人們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工作壓力大,因此精神情志的變化常常是本病的主要內因。
對於纖維肌痛綜合征的病因,目前國際上尚無定論。一些研究認為,纖維肌痛綜合征中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學機理是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的中樞性機理,它可以解釋多個組織(不僅包括肌肉,還有皮膚、韌帶和骨)的廣泛性疼痛、敏感、疲勞、睡眠障礙和其他已見的損傷。在纖維肌痛綜合征的患者中,由於急性損傷而啟動傷害感受器這種病理改變可以在有遺傳傾向的個體身上引發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隨後引起廣泛性的、慢性的肌肉骨骼疼痛和敏感,還有纖維肌痛綜合征的其他體征(如疲勞)。西方醫學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藥物治療纖維肌痛綜合征,主要應用的是改善睡眠的藥物配合鍛煉、營養、放鬆和減輕壓力的療法,但是效果不盡人意。
透刺針法是由元代王國瑞在《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中正式提出,又稱透穴針法或透刺法,即採用不同的方向、角度以同一針作用於兩個或多個穴位來治療疾病的一種針刺方法。其能一針貫雙穴或多穴,針感較強,故能獲得很好的臨床療效而倍受醫家重視。運用透針法,主要精簡用穴,擴大一針作用,減少多針皮肉之苦;同時,能夠通表裏兩經和調整相鄰經脈。透刺針法,往往增強了刺激量,針感容易擴散、傳導而取得更大效應;又能起分別刺兩穴起不到的作用。而且,軀體某些穴位淺刺難得氣,深刺又易傷內臟;改用斜刺透法可催氣導氣,實為安全而有良效。因此,筆者採取透刺針法進行治療,臨床證明療效滿意。
(收稿日期:2004--07--13)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5年2月第12卷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