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眼底出血的中西醫診療思路(思路與方法)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眼底出血的中西醫診療思路

樊嵐嵐 吳星偉
(中國中醫研究院 北京 100700)

  眼底出血是常見的眼底疾病,因出血發生的部位不同,對視力的損害程度也不一樣。根據眼底出血對視力的損傷情況,中醫將眼底出血稱為"暴盲"視瞻昏渺,"雲霧移睛"等,但這種粗略的分類方法並不能滿足臨床診治的需要。西醫根據眼底出血發生的機理,可分為血管阻塞、血管通透性的改變、外力的損傷等方面。結合本人的實踐,對近年相關報導進行分析、綜述,得出以下結論。

  中醫眼科將止血藥物分為涼血止血藥、止血活血藥。涼血止血藥常用生地黃、玄參、大薊、小薊、槐花、槐米、白茅根、地榆、藕節、仙鶴草、紫草,此類藥物兼有清熱作用,用於各種出血性炎症或眼部出血而兼有熱象者。止血活血藥常用丹參、牡丹皮、苗草、三七、蒲黃、益母草、五靈脂,這類藥物常用於外傷或血管阻塞。在臨床使用止血藥時,首先要分清是否為外傷出血,或炎性出血,或變性出血,血管硬化出血,血管栓塞出血。外傷出血在早期應以涼血止血為主,中期以活血化瘀為主,後期以調補修復為主;炎性出血初期以涼血止血為主,佐以清熱之劑;變性出血以補氣攝血或補血止血為主;血管栓塞出血,是因血管栓塞,血液外溢,治以活血化痰為主,兼用化栓開竅之品。其次還要分清君臣佐使,針對主症選好君藥是組方的關鍵,止血法從根本上說為治標之法,出血期間應以止血為主,出血停止後再根據情況改用行氣活血、滋養明目的方藥,以促進出血的吸收和視功能的恢復。對於急性出血,治本之法有兩個含義:
一是針對病因,消除病因;
二是分清病位,修復調補,恢復視力。
出血部位有眼外與眼內之分,眼外出血對視功能影響小,易恢復;眼內出血因出血部位不同,吸收速度和視功能的恢復也大相徑庭。眼底出血以視網膜出血多見,視網膜大量出血,離經之血突破血視屏障,大量進入玻璃體,形成玻璃體積血,玻璃體積血機化成條索,就會牽拉視網膜,引起視網膜脫離,如果治療不及時,最後將導致失明。

  在臨床使用這些中藥時,對於血栓所致的眼內出血可選用有對抗血栓作用的活血類中藥當歸、川芎、赤芍、茺蔚子、紅花及丹參等。對於高血壓動脈硬化所致的眼內出血可選用具有降壓作用的益母草、牛膝、三七及鬱金等。對於以微循環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則可選用改善微循環的藥物如丹參、紅花、蒲黃與虎杖;對於以血管通透性增強為主的出血選用大黃、槐花及虎杖等藥:對於伴有水腫者則選用有利水作用的益母草、牛膝及蒲黃等中藥。在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將活血化瘀與行氣理氣類藥物聯合使用,其有助於增強活血化瘀類藥物的功效與藥力,從而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在機體臟腑失調引起的病理性改變中,氣機阻滯亦是一種最常見的病理機制。在氣機阻滯的發生過程中,肝臟的疏泄功能起決定性作用。肝主疏泄,性喜條達,為人體氣機暢達的關鍵。在肝臟疏泄功能正常的情況下,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肝氣升發肅降,才能維持人體氣機正常有序的運動形式。肝臟疏泄功能失常,機體氣機則隨之發生阻滯,使氣血運行不暢,繼之臟腑玄府閉塞,使血液的運行受到阻礙,最終亦可導致痰血的生成。故有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之說。故在臨床上對瘀的治療中,在使用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時,應多與行氣理氣的藥物合併使用,才能在疏通機體氣機的前提下更好地發揮活血類藥物的作用。從而達到更快地消除瘀血的效果。因此,對於眼底出血,針對性地選擇對症中草藥應用,可最大限度地對眼底出血性疾病的治療發揮作用。

  止血西藥中最常用的為促凝血酉每原轉化類藥,包括維生素K與凝血質等。臨床上常用於出血早期,用於止血或減少出血,眼科手術前的預防出血和手術後的止血,以及反復發作的玻璃體視網膜出血疾病。抗纖維蛋白溶解類藥物可適用於各種反復性出血或出血量較大的眼病,以及內眼手術後的出血。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應根據不同的出血適應症選擇現代治療技術方法。

  除以上幾個方面外,在眼底出血性疾病的治療中尚需根據病變的具體情況,對病變過程中的各種病理變化進行全面的分析。在對主要病變進行針對性治療的同時,還應對出血性眼病伴隨的主要病理變化,如水腫、滲出及增殖性改變等進行積極的治療。在臨床上,經常遇到一些眼部疾病與全身疾病密切相關的病例。眼是肌體的一部分,許多眼病是由全身疾病引起的,而全身疾病又能引起許多眼部症狀,有些眼部症狀在臨床上又有較特殊的意義。醫生在臨床上可以根據眼部的症狀,發現疾病的線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醫生還可根據某些全身疾病的臨床特點,及時預見眼病的發生。因此,作為一個合格的眼科醫生,僅僅知道處理眼科局部的疾病是不夠的,還要重視眼與全身疾病的關係,抓住輕重緩急,妥善進行處理。
(收稿日期:2000-02-22)
摘錄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1年4月 第8卷 第4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