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汗法為主治療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體會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張振卿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 平頂山 467000)

  筆者自1992年1月~2001年12月採用汗法,重用麻黃、桂枝、細辛治療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RA)79例,療效滿意,現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4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均屬活動期,以隨機單盲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79例,男24例,女55例,男女之比為1:2.29;年齡14~65歲,平均(35.39±15.61)歲;病程最長36年,最短9個月,平均(6.55±5.18)年。對照組35例,男女之比、年齡、病程以及活動度、關節功能分級與治療組無顯著性差異。

1.2 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型
  本組病例診斷標準、活動度、關節功能分級標準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協會(ARA)標準。

  辨症分型:1、寒濕型。症見關節僵硬、腫痛,活動時加劇,痛有定處,畏寒,全身怕冷,關節局部發涼,陰天或遇寒加重,得溫則減,舌淡或黯紅,苔白或白膩,脈浮緊或沉緊。本型治療組19例,對照組12例。2、濕熱型。症見關節局部疼痛,灼熱紅腫,屈伸不得,遇涼痛減,常伴發熱、出汗、口乾、口粘,舌質偏紅,苔白膩或黃燥。本型治療組16例,對照組9例。3、寒熱錯雜型。症見形寒肢冷而局部關節腫痛灼熱,或全身低熱、口乾、汗出而局部關節冷痛,遇寒加劇,或關節腫痛灼熱,得涼則舒,舌淡或紅,苔薄白或黃燥,脈沉或滑或緩或數。本型治療組44例,對照組14例。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藥物組成:麻黃80~100g,桑枝、桂枝各30g,羌活、獨活各30g,細辛60~100g,防風30g,生石膏400~500g,蒼朮、白朮各60g,薏苡仁100g,黃耆100g,丹參60g,當歸60g,川芎30g,紅花30g,川烏、草烏各30g,威靈仙30g,雞血藤30g,雷公藤100g,青風藤60g,忍冬藤60g,絡石藤60g,懷牛膝30g,生甘草30g,鮮生薑200g,大棗30枚。另將制馬錢子、制乳沒各60g,分別碾為細末備用。製法:諸藥煎煮3次,取藥汁1000ml。再將上藥一副共為細末(生薑、大棗除外)與煎出藥汁混合,低溫乾燥。再將制馬錢子、制乳沒末混入拌勻,裝入0號膠囊,每粒膠囊相當於生藥1g。服法:初服每次6~10粒,每晚1次,口服。服後就寢,身穿內衣,加被入睡,若不出汗可飲食熱糖水或熱米粥以助藥力。如仍不出汗,可逐漸加量,至微微汗出而無毒副反應出現為度。調攝:避風寒冷水,高熱量、高營養、高維生素飲食,以使汗後體虛漸理,驅除殘邪。

2.2 對照組
  小活絡丹,每次2丸,每日1次口服。
  兩組均以1個月為 一療程,治療期間不服用其它任何藥物。既往服用激素者,在治療期間逐漸撤減。

3 治療結果
  以ARA臨床緩解標準為判斷標準: 1、晨僵時間小於15min;2、無乏力感;3、無關節疼痛;4、無關節觸痛或活動時無關節疼痛;5、無關節軟組織或腱鞘腫脹;6、血沉(魏氏法)少於30mm/h(女)或20mm/h(男)。

  連續治療2個療程後,符合其中5項或5項以上者為緩解,符合其中3~4項為有效,不足3項為無效。結果治療組79例,緩解26例(31.65%),有效48例(59.54%),總有效率91.19%;對照組總有效率51.42%,兩組比較,P<0.01。

4 討論
  本病的發病多主體虛陽氣不足,腠理空虛,衛外不固,感受風寒濕邪而得。然風寒濕熱四氣,寒濕是其首要因素。臨床症見風寒濕、濕熱、寒熱錯雜等,或兼夾痰濁瘀血的不同,都是以濕邪為病理基礎,故筆者認為濕邪是招致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治療以發汗解表,調和營衛,除濕通絡為大法。《素問‧熱論》說:“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臟者,故可汗而已。”《金匱要略》說:“風濕相搏,一月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但微微汗出者,風濕俱去也。”故治痺之法,當以汗法為捷。發汗法,可使毛竅腠理通暢,濕從外解,以達治療本病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汗法可解除體表血管痙攣,調整動力學紊亂,激發機體內在豐富的抗病能力,促進RA緩解。方中麻黃、桂枝、細辛、防風、川草鳥等發汗解表、袪風除濕、通經活絡之品具有抗炎解熱、鎮痛、抑制結締組織增生、抗變態反應之功;丹參、當歸、紅花、雞血藤等活血化瘀中藥可抑制血管增生,增強纖維蛋白溶解,阻止RA滑膜炎症的進展和骨質侵襲。寒濕型宜先行發汗,汗後繼以調補;濕熱型或寒熱錯雜型宜先清熱邪,後行發汗;若身體尚健,視濕邪之輕重,可取小發汗,以利邪祛正復;若正氣虛弱,當先補益正氣,而後發汗。臨床實施發汗,對寒濕型的患者效果最為理想。輕者一次汗後,續以湯藥調補數劑即可臨床緩解;重者可汗數次,繼以調補而病解。臨床應用時應掌握藥量,發汗有度,以不傷正氣為上工。方中麻黃用量100g配方治療百餘例未見弊端。體質弱者(心臟病除外),麻黃用量80g,配生石膏300g、生白朮50g(餘藥量不變),可取小發汗;體質較強者,麻黃用量120g,配生石膏500g,方能汗出。如按常規用量,則不易汗出。用大劑量麻黃主藥組成的發汗劑,要把握病機,選好病症,遵照醫囑,煎服得,恰如其分,以汗出邪祛為宜。汗多則亡,汗少則病邪不除。本方藥量雖大,煎不適時,服不如法,亦不能汗出。

  邪去扶正,補益肝腎,堅持治療是治本。汗後雖有一時性的病痛緩解,但病本未除,肝腎虧虛,氣血未復,病邪尚存,稍有誘因,病即復發。因此在本病治療的緩解期必須扶正祛邪,益氣養血,補益肝腎,溫經通絡,堅持治療半年以上,否則,欲祛除病灶局部痰濁瘀血,使其正氣復原,消除病根,達到長期緩解是困難的。

  患者在服藥後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局部或全身汗出,個別患者服藥後乾嘔吐,汗出既無。汗出之後則漸漸腫消痛解,全身輕鬆,病情緩解,療效比較理想。筆者認為汗法治RA既有理論依據,又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探討。

(收稿日期:2002-07-29)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1月 第10卷 第1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