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淺談活血化瘀法在小兒哮喘治療中的作用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冀曉華
(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 北京 100091)
小兒支氣管哮喘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且易反覆發作,治療上比較棘手。筆者多年來將活血化瘀法用於本病發作期和緩解期的治療,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1 理論基礎
1.1 中醫理論淵源
1.1.1 氣與瘀血
《靈樞‧營衛生會》曰:“夫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何謂也?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說明氣與血,異名而同類,兩者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氣與血的關係中,氣是佔主導地位的,與臟腑關係十分密切,氣與血由臟腑化生、輸布,臟腑又賴之以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心主血脈,肺主氣、主治節而朝百脈,血液在脈中流行不止,環周不休,依賴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布。《靈樞‧動輸》曰:“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說明氣是血流運行的動力。氣的運行是有一定規律的,而肺氣為其動力之源,如果氣機逆亂,失去正常的運行規律,可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停而為瘀血,是謂氣滯血瘀;如果氣虛推動血液運行之力不足,統血無力,而致血流不暢,停而為瘀血,是為氣虛血瘀。因為小兒發育不完善,臟氣清靈,所以氣機更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致逆亂,導致氣血運行障礙。
1.1.2 痰與瘀血
痰是津液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流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表明津液代謝主要與肺、脾、腎有關。如肺失降,氣不布津;脾失運化,水不化津;腎失開闔,水氣泛溢等都可使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洩障礙,使津液停而為痰。可見痰的形成亦與氣機逆亂關係密切。誠如《濟生方‧痰飲論治》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調攝失宜,氣通閉塞,水飲停膈而結成痰。”所以痰伏於內,可阻滯氣機,從而出現氣滯瘀血。
1.1.3 哮喘中瘀血的產生
哮喘發作之因在於頑痰內伏,復為六淫所侵,或生冷酸鹹肥甘所傷,或情志抑鬱,或環境驟變,吸入粉塵、煤煙等誘因觸動伏痰而發病。其時痰氣交阻氣道,使肺氣宣發、肅降功能失常,肺氣鬱閉,血液瘀滯,所以在發作期可有明顯的瘀血症狀,如舌黯、口唇紫紺、指趾發紺;在緩解期,因反覆發作,可導致肺、脾、腎三臟不足,致津液不化,停而為痰,從而出現瘀血;同時,此三臟不足又可致氣虛,使血行乏力,從而出現氣虛血瘀。可以說瘀血和伏痰既是哮喘中肺、脾、腎三臟不足的病理產物,又是支氣管哮喘反復發作的病因,這也符合“久病入絡為血瘀”的觀點。所以,瘀血是哮喘的一個重要病機。
1.2 現代醫學研究
現代醫學認為,氣道的變應性炎症和氣道高反應性是哮喘的形成和發作的兩個重要因素,氣道的變應性炎症是因收入變應原或其它刺激物以及病毒感染後引發,以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等在IL5、TL4和TL3等細胞因子的調控下參與了該炎症過程。這些細胞通過釋放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血栓素A2、嗜酸性細胞鹼性蛋白等產生病理作用,引起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收縮、微血管滲漏和粘液增加以及損傷氣道上皮組織。炎症可致網狀細胞膜的肥厚增生,形成粘液栓,氣道平滑肌肥厚和腺體增生及黏膜下膠原的沉積。氣道平滑肌肥厚增生使氣道發生了重塑,成為哮喘氣道高反應性的唯一決定因素。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活血化瘀藥如丹參、當歸、紅花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微血管滲漏,減輕炎性反應;川芎、當歸對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樣物質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合成過程均有抑制作用;活血化瘀藥也可減輕平滑肌痙攣,減少腺體分泌,減輕炎性增生。
2 辨症論治
瘀血症在哮喘發作期和緩解期的病理表現主要為:氣促喘憋,肢端青紫,口唇發紺,面部血管怒張,白睛血絲,衄血,咯血,肌膚甲錯,肝脾腫大,舌質紅絳或紫黯。外周血小板減少,血小板凝集和釋放功能增強,氣道內慢性炎症,氣道平滑肌肥厚增生及重塑。因此,在治療上如能靈活使用活血化瘀藥物,將有助於提高臨床療效。筆者結合自己的臨症經驗,提出以下分型論治。
2.1 哮喘發作
2.1.1 寒哮
此型為寒痰凝聚,氣鬱血瘀。治宜溫肺化痰,理氣活血。方用小青龍湯加減:桂枝、細辛、炙麻黃、五味子、蘇梗、半夏、白芍、乾薑、杏仁、桃仁、丹參、甘草等。
2.1.2 熱哮
此型為痰熱鬱肺,氣壅血瘀。治宜清熱化痰,肅肺活血。方用麻杏石甘湯加減:炙麻黃、杏仁、生石膏、赤芍、蘇子、葶藶子、地龍、制大黃、仙鶴草、白果、丹參、甘草等。
2.2 哮喘緩解
2.2.1 肺氣不足,氣虛血瘀
治宜益氣補肺,活血化瘀。方用玉屏風散加減:生黃耆、炒白朮、防風、當歸、辛荑、白芷、赤芍、川芎、丹參、蟬衣、薏苡仁、甘草等。
2.2.2 脾不化濕,痰阻血瘀
治宜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方用八珍湯加減:太子參、炒白朮、茯苓、半夏、當歸、赤芍、川芎、生地黃、丹參、蟬衣、乾地龍、甘草等。
2.2.3 腎陰不足,氣滯血瘀
治宜滋腎補血,活血化瘀。方用麥味地黃丸加減:麥門冬、五味子、熟地黃、牡丹皮、山萸肉、淮山藥、茯苓、丹參、半夏、蟬衣、地龍、甘草等。如為腎陽不足,寒凝血瘀,則治宜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用上方加仙茅、淫羊藿、補骨脂、冬蟲夏草等。
(收稿日期:2001-10-16)
(修回日期:2002-08-20)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2月 第9卷 第12期》
|